值得候低買的美國大型銀行股

摩根大通(JPM)是全球市值最大銀行,多年來在美國零售銀行業稱冠,在上次2022年10月中公佈季績時都有跟進過,之後股價跟大市反覆向上,到近幾個交易日才遇上壓力。

第4季業績超預期

摩根大通於本月13日公佈的第4季業績好過市場預期,收入達345.5億美元,按年升18%,較市場預期的343.5億美元高。經攤薄每股盈利為3.57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較預期的3.08美元為佳。

收入增長主要受到加息帶動淨利息收益按年升48%至203億美元支持。非利息收入則按年跌8%,主要因投行收費下跌,以及資產及財富管理的管理及表現費下跌等影響。

摩根大通業務主要分為4大領域:消費者及社區銀行(Consumer & Community Banking)、企業及投資銀行(Corporate & Investment Bank)、商業銀行、資產及財富管理。

消費者及社區銀行一向是最為重要,在去年第4季,淨收入按年升29%,至158億美元。純利有45億美元,同比升10%。分部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消費及商業銀行業務淨收入按年升56%,其動力源於存款息差增長。按揭業務淨收入按年跌46%,跌幅較上季擴大,因受累於數量及淨利息收益下跌。信用卡及汽車業務同比增長12%。

值得注意是季內信用卡及扣帳卡銷售上升9%,但信用卡淨壞帳率為1.62%,較第3季的1.4%及2021年第4季的1.28%為高。不過,縱然去年第4季的信用卡淨壞帳率為全年的季度最高,但2022年全年計只為1.47%,較2021年全年的1.94%低。摩根大通預期2023年信用卡淨壞帳率為2.6%,即仍會上升,但較2020年及2019年的2.93%及3.1%低。若然未高於3%,不用過早擔心。

加息增存款相關收入

企業及投資銀行的業績繼續倒退,收入按年跌9%,至105.5億美元。由於信貸撥備增加令到純利跌幅更大,達27%,至33.3億美元。投資銀行收入大跌57%至只有14億美元是令分部收入失色主因。支付收入因利率升而增長15%,貸款收入也升23%。投資市場在第4季反彈令到市場及證券服務收入按年升8%至67.7億美元,其中固定收益業務增長12%,股票市場業務只持平。

商業銀行分部收入較第3季強,於去年第4季,按年上升30%,至34億美元,主要受惠於存款息差推動。期內平均貸款增加14%,至2,350億美元。另外,受撥備按年減少,純利有所增長至14.2億美元,同比升15%。

至於資產及財富管理分部,資產管理規模(AUM)縮減11%,至2.8萬億美元,但較第3季的2.6萬億美元回升。分部收入錄得3%增長,達45.9億美元,同樣得益於存款息差,並抵銷了管理費及表現費收入影響。平均貸款為2,140億美元,按年升2%。存款則跌10%,至2,370億美元。分部貢獻純利微增1%,達11.3億美元。

摩根大通業務受到加息利好支持,尚算保持穩健,而整體非利息支出大升是投資者關注焦點之一,在第4季同比升6%至190億美元,主要受到結構性支出推高,例如員工薪金、包括於科技及市場推廣的持續投資。全年計支出上升約7%。在2023年預期升約6.7%,至約810億美元。在其他銀行着力控制支出下,公司繼續增加支出去投資及擴張。假如美國經濟今年不會陷入較深衰退,摩通策略或許有收成,但成支持續上升都要密切注視。

ROTCE回升

再看幾個指標數據,反映銀行重要績效指標有形股本回報率(ROTCE)於第4季達20%,按年升1個百分點,於近幾季持續改善,並為年內季度最高。2022全年ROTCE為18%,雖較2021年的23%低,惟勢頭向好。另外,普通股權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已達到13%目標,之前為了盡快符合監管資本要求而停了回購,在2023年可恢復,管理層指在考慮到要CET1達13.5%目標及派息等因素,估計有120億美元可用於回購。至於有形資產帳面價值(TBV)在第4季為73.12美元,較第3季69.9美元有所增加。

截至周五,摩通的股價為140.32美元,現價對比TBV存溢價,但有都很正常。現時股價/TBV比率為1.86倍,過去5年多數在1.6倍至2倍間。公司現時市盈率(PE)約11倍,如果跌至單位數時,再加上股息率升至3厘以上,防守性會高很多。最後,從股價圖來看,若失守去年12月低位約127美元,股價有機會回落至115美元水平,PE則會降至9.9倍左右,可留意於附近水平慢慢小注收集。

分享給你的朋友

美股表現近年持續強勁,不知如何入手?我們精選了10隻高增長美股,並撰寫了《不應錯過的10隻高增長美股》免費報告。立即按此下載!

想提早退休? 想提高每月的被動收入?

我們撰寫的《必須收藏的收息股投資指南》電子書用實例教您挑選出真正可長期持續派息的收息股及揭示必要避開的收息「陷阱」。要知道打造穩健收息投資組合的竅訣,請立即按此免費下載!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