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港股走勢深度回顧及展望

2022年對於全球股市都要特別的一年,股債滙通殺局面多年罕見,在經歷過磨難後,港股於年尾能見回升。今年有哪些大事?明年又應留意甚麼關鍵?

恒指1月仍有得升

1月(+1.73):港股在2022年初曾出現反彈,內地於1月中公佈的2021年全年國民生產總值(GDP)達114萬億元,按年增8.1%,勝於預期的8%。第四季GDP按年增4.0%,較上一季度增1.6%。在貨幣政策上,透過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逆回購操作調節流動性。人民銀行1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其中1年期LPR下調10個基點至3.7%,與房貸掛鉤的5年期以上LPR下調5個基點至4.60%。兩者是時隔21個月以來再次同步下降。但於1月底,聯儲局已漸轉鷹,美股開始波幅擴大,港股一度受壓,但聯儲局立場隨後轉軟,股市回穩。

2月至4月急挫

2月(-4.53%):2月初相對平穩,是阿里巴巴(09988)註冊額外10億份ADS,市場猜測可能是軟銀打算配股沽貨,令股價大幅波動,惟軟銀隨後澄清。另外,藥明生物(02269)被美國商務部的工業與安全局(BIS)列入「未核實清單」(Unverified List)股價挫22.8%。

到2月中,在幾項因素拖累下,展開了很急跌浪,一、美國通脹高企,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升幅超預期,投資者擔憂聯儲局加息步伐轉得更急;二、烏克蘭局勢升級,擔心地緣政局緊張: 三、香港疫情越見嚴重;四、內地重燃監管憂慮,發改委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令美團(03690)股價單日跌近15%。期間亦傳遊戲版號停批及傳螞蟻集團再被整頓。

3月(-3.15%):3月中前港股繼續跌勢,而且有中概股被列入除牌名單令普遍中概股下挫,內地疫情加劇,深圳更會封城生產停頓,股市一直受壓。到月中國務院金融委會議出現「政策底」,會議提到,關於中概股指目前中美雙方監管機構保持了良好溝通,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致力形成具體合作方案。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平台經濟盡快完成整改及平穩健康發展;慎重出台收縮性政策,對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等內容。財政部隨後表示,今年不具備擴大房產稅試點改革條件,釋出利好政策進一步刺激市場情緒。

4月(-4.13%):4月頭幾個交易日承接3月中展開反彈,即使中概股風波持續,更多公司被納入「預定摘牌名單」,但市場情緒相對正面,內地證監會與其他監管機構修訂《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刪除了其中關於「現場檢查應以中國監管機構為主進行,或者依賴中國監管機構的檢查結果」的表述。市場現時估計內地監管部門將願意放寬大部份公司可被海外監管機構查閱審計底稿,而少數涉「國家安全」股價預料要除牌。

隨後,市場擔心美國加息壓力,聯儲局副主席Lael Brainard表示,聯儲局將透過一系列加息去壓低通脹。另外,聯儲局計劃每月縮表上限可增至950億美元,對比下2017年至2019年縮表,每月最大減持規模是只為500億美元。內地疫情持續拖累港股。

到4月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明確地提到「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另亦有提及部署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人行在很快緊接宣佈降準,將於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人民幣。不過,聯儲局官員接連放鷹,聖路易斯聯儲銀行行長布拉德(James Bullard)甚至稱不排除有一次加息0.75厘,美債及美滙上升,而滴滴出行(DIDI)表示退市,內地疫情,港股反覆下跌。

4月底幾個交易日港股反彈。內地接連有利好措施出台,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主要是穩定增加汽車等大宗消費。為了令人民幣滙價回穩,中國人民銀行出招,將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行動被解讀為利好股市的支持舉動。更重要是國家主習近平要求今年經濟增長要超過美國,所以市場憧憬內地會推出新的刺激經濟措施。

5月至6月回穩

5月(+1.54%):5月中上旬因中概股及科技股下跌失守4月低位,但之後反覆回升。期間傳出美國可能減低中國進口貨品關稅以降低貨品價格,從而壓低通脹。另外,內地疫情防控成功及逐步復工復產,加上連接推出政策利好股市。

國務院提出多項措施,包括階段性減徵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汽車央企發放900億元貨車貸款,並且要銀企聯動延期半年還本付息。

內地於5月26日召開了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話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紮實推動穩經濟各項政策落地見效,確保二季度經濟合理增長,失業率盡快下降。人民銀行發布《關於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要求用好各項工具,持續增加普惠小微貸款投放。

6月(+2.08%):6月初港股承接政策憧憬向好,之後窄幅整固,是月中因美國通脹高於預期受壓,近月底升至3月反彈高位水平。國務院印發《紮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包括等六方面的33項措施。六方面包括財政政策、貨幣金融政策、穩投資促消費等政策、保糧食能源安全政策、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政策、保基本民生政策。另指示,已下達的3.45萬億元人民幣專項債要在6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而且要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畢。

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減徵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商務部、國家能源局等表示將聯合組織開展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

財政部於6月初表示,將更多行業納入按月全額退還留抵税額政策範圍,預計新增留抵退税1420億元,今年新增退稅總額約1.64萬億元人民幣,而4月至5月底已退還留抵稅額約1.34萬億元。

雖然,國家藥監局於6月中下旬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及「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一度令市場震一震,但未再引新一輪恐慌。

6月底還有一件大事是,騰訊發公告指,大股東Prosus(由Naspers持有多數股權)及Naspers因要籌集回購計劃所需資金,所以Naspers計劃在場內沽騰訊,估計每天沽貨不超過平均每日成交量約3%至5%。騰訊股價自此一路遇壓。

在內地疫情防控方面,國家衛健委發布於6月底修定防疫方案,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換言之,隔離日數由21日大幅縮短至10日。消息利好市場氣氛。

7月至8月下跌期

7月(-7.79%):在內房危機再次升溫加上美元強勢下,港股顯著下挫。

商湯(0020.HK)因解禁股問題於6月30日暴挫46.8%,在7月4日再插18.9%。

7月初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通話相對利好市場氣氛。不過,隨後美國國債孳息曲綫倒掛,美滙指數再次轉強,兼擔心上海疫情反彈,港股開始下跌。

港府從7月7日起暫緩個別航線「熔斷機制」,直至另行通告,並指機制衍生的社會成本相當高,而且效益不大。

上海多區12日起開展全員核酸篩查,見到疫情數見反彈打擊投資者入市意欲。

7月12日,由於有為數達2.25億股調入美資大行花旗中央結算戶口,剛好與大股東股神巴菲持投資旗艦巴郡持倉脗合,所以惹起市場猜測巴郡可能準備減持,比亞迪(01211) 急挫11.9%

自7月起,內房的擔憂有升溫跡象,一是擔心違約,二是由於不少樓盤爛尾未能如期交樓,愈來愈多業主集體停還貸款。為救樓市,多個地方繼續推出政策,如廣東中山等地發佈團購買房相關政策,部份地方允許團購優惠價不計入商品房備案價格跌幅比例範圍。銀保監會指銀行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推動「保交樓」、主動參與研究解決資金硬缺口。

7月中下旬,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跌穿2,000億元關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表示,內地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穩住經濟大盤仍需付出艱苦努力,但不會為了過高增長目標而出台超大規模刺激措施、超發貨幣、預支未來,強調實事求是、盡力而為,爭取全年經濟發展達到較好水平。市場開始估計今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很能未必會達成。

阿里巴巴(9988.HK)於7月底發公告指,將會按照香港上市規則申請香港為主要上市地,預期將於2022年年底前生效。完成後將會在紐交所及港交所雙重主要上市。美國存託股與香港上市普通股可以互換。螞蟻集團高管將全數退出阿里巴巴合伙人,進一步落實兩間公司撇清關係。

8月(-1%):港股窄幅下行。美國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8月初訪台,中國隨即軍演,市場擔心地緣緊張局勢升溫。

據外媒報道指,軟銀集團(SoftBank)今年通過預付遠期合約(prepaid forward contracts)出售約三分之一的阿里巴巴股份,融資多達220億美元,為集團能預先籌集資金。軟銀保留回購阿里巴巴股票的權利,同時對沖股價下跌。

澳博(00880)於8月4日大跌10.4%,因為公司計劃以每股認購價2.08元,進行「4供1」供股集資30億。

在港滙弱下,金管局持續接錢,於8月中上旬,香港銀行體系結餘跌至1,300億元以下。1個月香港同業拆息已升至1.5厘以上。

香港的7天酒店檢疫改為「3+4」,即3天酒店檢疫及4天家居檢疫,並推「紅黃藍」碼。

8月中,人行事隔7個月再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和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

8月16日,內地金融監管當局指示中債信用增進公司作為「增信機構」,對房企將要發行的中期票據,開展「全額無條件不可撤銷連帶責任擔保」。

《路透》引消息人士指出,騰訊(0700.HK)為應付內地監管機構,計劃沽售持有值240億美元美團(03690),並正與財務顧問商討可行方法,美團單日跌9.07%。惟騰訊否認。

內地調低8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一年期LPR由3.7%降至3.65%,惟略低於預期的3.6%;五年期LPR由上月的4.45%降至4.3%,較預期4.35%好。

在8月底,國務院再出招,於常務會議推出接續政策,在19項穩經濟措施主要覆蓋6個範圍。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於Jackson Hole年會放鷹,令到美股及全球股市急挫。

巴郡24日於場內減持了133.1萬股比亞迪,每股平均價約277.1016元,套現3.69億元,持股量由20.04%降至19.92%。這是轉倉來港後巴郡首次披露的減持動作。

9月至10月破底期

9月(-13.7%):再擔心疫情、美元強勢、美股於9月急瀉拖累港股大跌。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開記者會指,引導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支持資本市場發展。人民幣匯價持續向下的影響,人行於9月初,宣佈將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2%至6%。惟人民幣滙價月內破7,中港股受壓。

美國8月份CPI 雖回落至8.3%,但仍高於預期之8.0%;核心CPI 亦升至6.3%,高於預期之6.1%。市場對聯儲局加息放緩可能性落空。

於9月13日,受到美國行政命令影響,藥明生物股價單日挫20%。

9月中,國家新聞出版署再次批出遊戲版號,騰訊(0700.HK)及網易(9999.HK)終再次上榜獲批。

美國檢察人員於9月中下旬,正式在香港審查中概股公司的審計底稿。

面對資金外流,香港資金壓力增加,本地銀行再次上調最優惠利率。滙豐銀行於23日起,上調港元最優惠利率12.5點子,由年利率5厘調高至5.125厘,為2018年9月以來匯豐銀行首次加最優惠利率。

9月26日起,香港入境檢疫改為「0+3」。

人行宣佈自9月28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變相增加人民幣沽空成本,市場料有助減少投機炒作活動。

10月(-14.7%):月初略為反彈,10月5日因美股急升而漲超過1000點,惟很快再繼續尋底。

美國9月份非農就業職位增加26.3萬,高於預期之25.5萬。失業率跌至3.5%,低於市場預期之3.7%。就業數據超預期,市場估計聯儲局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加上局方官員鷹派言論,投資氣氛受壓。

香港自10月6日起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餐飲處所、表列處所,每枱上限由8人增至12人。

在10月中上旬,銀行體系結餘亦將下降至1193億。受累於美匯指數強勢表現資金仍反覆流出,銀行結餘持續下滑。

美國商務部公佈一系列出口限制措施,在10月10日將31家中國機構列入「未經核實的名單」。恒指反覆向下,重回近10年低位。

美國10月中公佈的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及核心CPI 皆雙雙超出市場預期,但美國股市下挫後大反彈,展開了至11月底的大反彈。

A股偏軟,據指國家隊入市支持A股。中共二十大於10月16日正式開幕,會議期間觀望氣氛相對濃厚,國家統計局等機構也將重要數據押後公佈。惟由於官方多次強調動態清零重要性,新管理班子公佈改革派未有進入核心,二十大結束後,恒指於10月24日挫逾1,000點。

四家中國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外管局月底集體發聲,提出要穩定股市、外匯和樓市,以及維穩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港股曾略為受刺激。不過,人民幣弱,大行見市差踩多腳,摩根士丹利再次調低恒指的目標價,將明年中期恒指基本目標由19400點調低至16900點,最牛及最熊則分別為21400點及12200點。恒指失守15000點,於10月31日最低見14597點。龍湖集團(0960.HK)因主席吳亞軍辭任引起市場恐懼,單日曾急跌44%,收跌24.5%。

銀行普遍定存息率已升至4% 或以上水平。

11月、12月至今反彈期

11月(+26.6%):反彈浪正式展開,主要受惠於內地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憧憬經濟有望重啓,以及美滙回軟。

對冲基金GROW思睿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內地已成立 「復工委員會」,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領導以評估通關可能性,並設下明年3月開放的目標。消息令市場開啓了對內地經濟重啓及調整防疫政策憧憬。

聯儲局11月加息0.75% ,但議息聲明指,委員會將考慮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及通脹的滯後性,以及經濟及金融及發展的影響。市場憧憬加息步伐將放緩,美滙指數回軟,推動香港及新興市場股市回升。

由於美國加息,多家本地銀行11月再上調最優惠利率。

人行行長易綱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強調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同時亦表示近期房地產銷售和貸款投放已有改善。

於11月初,多個利好消息傳出,內地多個省會城市市將納入個人養老金實施試點;美國審計官員提前完成對中資公司的首輪現場審計工作;外媒再傳內地放寬防疫政策,縱衛建委重申動態清零未改市場憧憬。

於11月中上旬,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宣布,擴大支持民營企業發債融資的計劃,規模高達2500億且可視乎情況進一步擴容。

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彙報,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

國務院於11月11日公佈調整防疫機制,如中國入境隔離「7+3」改為「5+3」,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等。恒指於11月11日大升1244點。

於11月1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近日發布《關於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推出涵蓋六大方面、共16項措施,支援房地產市場發展。內房、內銀及內險股能再走強。

到月中,內地疫情升溫,加上內房配股潮,港股進入整固。

騰訊於11月中宣佈,投資者每持有10股騰訊可獲發1股美團(3690.HK)。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11 月中下旬,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作主題演講時指出,央企上市公司估值偏低,需「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以扭轉國企大幅折讓的趨勢。

人行於11月25日宣佈,在12月5日,降準0.25個百分點,料釋放約5,300億元人民幣。惟降幅較預期0.5個百分點低。

於11月28日,中證監宣佈在股權融資方面調整優化5項措施,並自即日起施行,其中包括恢復涉房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及配套融資恢復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資;調整完善房地產企業境外市場上市政策﹔進一步發揮REITs盤活房企存量資產作用及積極發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作用。消息刺激港股於月底再次上漲,並以近全月高位作結。

12月:繼續受內地放寬防疫支持,市場氣氛暫轉趨正面,12月至今恒指於高位整固。

內地出現罕見抗議對過嚴的防疫政策表達不滿,雖然疫情回升,但內地大致繼續放寬防疫措施。官媒《新華社》亦淡化變種病毒的危險性。

內地於12月7日再放寛防疫政策,中國國務院發佈針對新冠疫情的「新十條」,進一步放寬防疫管控。 其中措施包括允許無症狀或輕症人士居家隔離,要求保證藥物供應及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種比例,並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健康碼等。

2023年展望兩大事件

展望2023年,最重要是看兩大關鍵事件發展,這亦是主導2022年港股因素。

美國聯儲局完結加息周期

美國聯儲局加息周期幾時完結是全球投資者最應關注焦點,12月預期將再加息0.5厘,並可能會上調利率點陣圖,意味加息峰值可能較以前預期高。現時市場開始再有擔心經濟衰退聲音。這兩項因素預期會成為明年市場角力主綫。

內地全面復常通關

內地全面復常是刺激中港股市可以再升的重要因素,因為對經濟活動限制性太多的話,一系列的刺激政策措施根本難以充份落實到位,而且如具停工停產的不確定性,難以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大部份人對經濟及工作前景欠信心,自然不會願意作出長期承擔買樓,樓市亦難獲提振。因此,全面復常是經濟轉向基礎。

恒指目前在19000點水平爭持,如能企穩在20000點以上,可重回3月至8月區間水平。短期要留意美國加息會否令美股近日反彈止步並下跌,下方先看18000點支持,如再失11月28日低位16833點,則要慎防今次只是一次大型反彈,而未真正轉勢。

分享給你的朋友

美股表現近年持續強勁,不知如何入手?我們精選了10隻高增長美股,並撰寫了《不應錯過的10隻高增長美股》免費報告。立即按此下載!

想提早退休? 想提高每月的被動收入?

我們撰寫的《必須收藏的收息股投資指南》電子書用實例教您挑選出真正可長期持續派息的收息股及揭示必要避開的收息「陷阱」。要知道打造穩健收息投資組合的竅訣,請立即按此免費下載!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