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點
.Kinsale Capital是一家專業保險公司,自2016年上市以來一直在市場佔據一席位。
.該公司專門為難以投保的風險承做保單,是業內最賺錢保險公司之一。
.保險公司今年股價表現大多良好,因為它們適應了通脹和近年來不斷增加巨災損失。
對於股市而言,這是充滿挑戰一年,因為標準普爾500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納指,在過去幾個月的某個時候都觸及熊市區域。
在這樣市況下,很難找到很多贏家。但市場中某些領域一直保持穩定。在能源股之外,一些金融板塊企業表現相當不錯。具體而言,保險公司表現良好,SPDR S&P Insurance ETF自年初以來變化不大。
但是有一家保險公司一直表現優於市場——Kinsale Capital(NYSE:KNSL)。這家專業保險公司股價,自今年年初以來上漲約37%,並剛於早些時候創下52周新高。以下是你需要了解這家保險公司信息。
Kinsale承保其他保險公司不會觸及獨特風險
Kinsale Capital為難以投保的風險承銷保險單,涵蓋傳統保險公司不會覆蓋領域。該公司在超額盈餘(excess & surplus)(E&S)保險市場開展業務,在高風險地區承保意外險保單,在高風險行業承保專業責任險。傳統保險公司不喜歡承保這些領域,因為它們承擔潛在損失,可能比他們願意承擔的要高。
E&S保險公司要遵守州份法規,不像傳統保險公司那樣嚴格,這使它們能夠靈活地選擇所採取保單類型,並在向客戶收取費率方面,具有更大靈活性。
Kinsale主要通過收取保費賺錢。去年,Kinsale有超過50%保費來自與小企業、超額傷亡、建築和商業地產相關保單。因為像Kinsale這樣公司,已經在所涵蓋特定風險方面,積累了專業知識,所以有關保險公司可以面臨更少競爭,並且可以獲得相當大利潤。
保險公司因此能夠提高保費
許多行業往往是周期性的,這意味著它們會經歷擴張、高峰、收縮和復甦時期。對於保險公司而言,該行業可能會經歷盛衰時期。
軟保險市場的特點是競爭劇烈、損失水平更低,以及保險公司提供保險覆蓋能力增加。消費者更喜歡軟保險市場,因為這意味著保費更便宜,而每年不會增加太多。
硬保險市場則相反,其特點是保費更高,承保要求更嚴格,保險公司之間競爭更少。當由於與索賠相關災難或訴訟增加,而導致索賠成本上升時,硬保險市場就會出現,這正是近年來發生情況。
由於疫情、通脹、颶風、野火和其他自然災害,保險公司最近面臨越來越多索賠。因此,保險公司必須提高保費,以維持盈利能力。
Kinsale善於批出有利可圖保單
儘管上述背景對個別保險公司有利,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釋Kinsale Capital如何成功。Kinsale在選擇保險涵蓋內容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這有助實現盈利結果。
評估保險公司時,要追蹤一項指標就是綜合比率。綜合比率的計算方法是將索賠損失加費用,除以收取總保費。低於100%比率是可取的,因為這意味著公司正在製定有利可圖政策。
自2016年上市以來,Kinsale Captial的綜合比率平均為82%,這種比率平均徘徊在99%水平,在行業中是聞所未聞的。(比率越低越好。)該公司通過嚴格承保、對該公司房地產投資組合中的個人風險建模、業務範圍多樣化,以及使用再保險(本質上是為保險公司提供保險)來限制潛在損失,從而保持了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盈利能力。
這種紀律在第三季度很明顯。今年9月,颶風伊恩襲擊了佛羅里達州的西海岸地區,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風暴之一。儘管一些保險公司面臨重大損失,但Kinsale度過了這場風暴,並在第三季度結束時,錄83.6%的綜合比率,略高於歷史平均水平,但仍然表現出色。
未來依然具憧憬
儘管該行業目前處於硬市場,但如果通脹下降或巨災成本下降,該行業可能會進入另一個軟市場——使消費者受益,但對保險公司不利。
然而,分析師預計,硬市場將持續存在。高盛認為,2023年硬保險市場可能會持續,“通脹、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自然災害將令定價維持上行壓力”。Kinsale首席運營官Brian Haney回應了這一觀點,他預計,伊恩颶風的損失將延長硬保險市場。
保險公司今年蓬勃發展,而其他大多數行業都在苦苦掙扎。保險公司有能力透過價格調節,以應對通脹壓力,使它們成為有吸引力投資。Kinsale是業內最擅長識別和承保具盈利保單的公司之一,持續順風使它成為你今天可以添加到你的投資組合中出色股票。
作者:Courtney Carlsen
編輯:Mark
更多內容:
美股表現近年持續強勁,不知如何入手?我們精選了10隻高增長美股,並撰寫了《不應錯過的10隻高增長美股》免費報告。立即按此下載!
想提早退休? 想提高每月的被動收入?
我們撰寫的《必須收藏的收息股投資指南》電子書用實例教您挑選出真正可長期持續派息的收息股及揭示必要避開的收息「陷阱」。要知道打造穩健收息投資組合的竅訣,請立即按此免費下載!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