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生階段強積金投資要有策略

不少公司在僱員到達某年齡後,例如55歲、60歲,都會強制要求僱員退休,這時僱員會取得一筆退休金或強積金,之後就不會再有工作收入。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達80多歲(可能幾十年後是過百歲),這筆錢當然不足以應付退休後20、30或更長年期的生活。因此,在退休前多作準備是理財的基本要求,好好運用這筆資金,以及之前累積的財富,成為往後生活的關鍵。

年經時強積金投資可較進取

先簡單說說強積金。強積金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已不用多說,所以必須額外有所準備。不同年齡在強積金的組合中,亦要有不同的配置方法,如果是80後或90後的年輕人,其實可以將較高風險的部分調升至100%,筆者由踏入社會工作開始,就選擇了100%恒指的基金,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調整過。

因為年輕人有很長時間去守,能抵禦不同的經濟週期,就算較高風險仍能承受。如果投資低風險組合的話,不只輸給通脹,連手續費也會輸掉,得不償失。另外,要注意的是,強積金是極長線投資,不用著眼於短期表現,亦不用經常轉換組合。

40歲後增加低風險比重

到了40歲以後,才慢慢將較高風險的部分減少,將較低風險的部分增加。往後隨著年齡漸長,就再一步步將低風險的部分增加,不過就算到了60歲,仍建議持有30%為「資產」類別,例如股票指數基金,不建議100%投資於完全保本的部分。

退休後仍應保持投資

直到正式退休,焦點當然放於財富分配上,正如前文所述,就算是低風險或中年人士,亦要適當地分配,讓財富能夠在低風險下達致最大效率化。因此,將所有資金存入銀行作定期,並不是最好的做法(雖然不少長者都會這樣做)。

就算是退休人士,最少也應將30%投資於「資產」的部分中,例如收息股票、收租物業,因為只要這部分投資有質素的資產項,能享受到持續的被動收入之餘,該「資產」的價值亦不會被蠶食,價值有增加的本錢,而且被動收入亦會保持增長,使獲得的購買力不會被貶值。

不過,若太多財富分配於這類資產中,這年齡亦未必適合,因此不要多於70%在股樓中,起碼也要把30%或更多投放於現金或保本產品中。

分享給你的朋友

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正運用股息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持續現金流收入,累積財富。您想成為一份子?在我們撰寫的《必須收藏的收息股投資指南》電子書就會分享獨特的收息股選股模型,並用實例教您挑選出真正可長期持續派息的收息股及揭示必要避開的收息「陷阱」。要知道更多打造穩健收息投資組合的竅訣,請立即按此免費下載!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
龔成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