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數自推出以來大幅跑贏恒指,除了反映短炒潮流,長遠來說科技股顯然是明日之星,在投資組合中舉足輕重。但科技股近月累積升幅如此高,多隻股票貴到令人咋舌,散戶如何入手是好?
以下提供3個原則讓大家參考。
科技板塊是投資組合必備
無論是進取型或防守型的投資組合,科技股都是投資者必須持有的板塊。原因很簡單,數碼化本就是不能逆轉之大趨勢,步伐更因新冠病毒全力加速,更多的科技產品成為人類生活的必需,軟件和硬件亦然。全球正處於這關鍵轉捩點上,除舊去新機會難逢,投資者又豈能錯過。
最明顯不過,就是看今年3月後美股的反彈,動力大部份來自FAAMG。但亦因如此,不免令投資者擔憂會否墮入高追陷阱,萬一泡沫爆破不就血本無歸?
世事無絕對,投資一定有風險,而且在利息如此低的今天,不接受風險,回報幾乎是零。科技股是投資組合的必備配置,在此大前提下,投資者如何能相對安穩地建立起科技板塊的持有,可參考以下3個原則。
原則一:多利用新股捕捉長線升值空間
ATMX今年的升勢的確嚇人。很多資深散戶也許會「抌心」,慨嘆為何騰訊 (SEHK:700)三十幾元時自己沒有買入,另一方面又懷疑現時入貨,騰訊未來還能否複製這樣的升幅。
以傳統智慧來說,像阿里巴巴 (SEHK:9988)、騰訊等巨型科企,核心業務的市場滲透率已經如此高,而且公司規模龐大,架構逐漸複雜,動作必然較小公司或新創慢;增長力度按理只會越來越慢。
如要避開以上擔憂,可以投資新上市、或者仍在成長期的公司,「識於微時」,以捕捉企業長期的增值空間。
原則二:利用平均成本法入市
捕捉股價低點從來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就算股價那天大挫,投資者又未必夠膽接貨。
如果睇好一隻股票的長線升值潛力,投資者可以攤開一段時間分批入市,最簡單的,就是利用月供股票,定期定額買入指定股票。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價高買少,價低買多,平均成本較低,亦減少短期波動;而且一般月供股票計劃入場費低,在市場競爭下,手續費及碎股都已不再是問題。
原則三:選擇業務實在,而非單純有「前景憧憬」的股票
就以港版納指30隻成份股為例,個別股份的分別也可以很大。部份企業已有穩定的業務及獲利模式;有些企業已是行業龍頭而且收入增長持續高企,但盈利暫未穩定;有些股票則以概念及前景的憧憬為主要賣點。
這3類股票中,長線投資者適宜選擇前兩類,原因不言而喻。按理說,能入選恒生科技指數成份股的,理應已是科技板塊的翹首,投資者尚要慎選,其他科技股就要更加「睇真啲」了。
如能守住以上3項原則,投資科技股的風險亦會相對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