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指走勢分析切入點,繼續由9月4日開始,而9月3及4日分別收報25,007和24,695點,可見後者失守25,000點。從9月4至18日,收市位介乎24,313至24,732點,歷時近半個月,波幅卻少於420點,可見已橫行多時。誠如9月16日發佈市評文章時表示,於大市成交額未見顯著增加之時,恆指整固範圍仍維持在24,300至24,800點之間。參考9月3日收高於25,000點,大市成交額五天平均值約1,585億港元,認為平均值未見重上1,600億元或以上,恆指難以突破25,000點的心理關口。
違久了的倍升新股出現
但本週可望出現明確方向,皆因自9月15日起大市成交額漸見回升,當日約1,159億元,是9月10日以來最高,繼而到了上周五 (9月18日),成交額已進一步增至超過1,440億元,自9月8日起最高。隨著9月11和15日上市的濠江機電 (SEHK:1408) 和科利實業控股 (SEHK:1455) 於上市首日便較上市價高逾一倍,於9月18日上市的福祿控股 (SEHK:2101),上市前一天個別券商暗盤報價亦曾錄得倍升,以及現有三隻中概股在招股,還有一隻將於本周二 (9月22日) 上市,均令投資者入市意欲增加。本週預期還有兩隻市場觸目股份進行招股。
兩巨型新股預本週招股
其一是集資額最多3億美元,主要從事腫瘤及自身免疫藥物的研發及商業化的嘉和生物藥業;其二是集資額最多達10億美元,洗衣液龍頭藍月亮。另外,阿里巴巴 (SEHK:9988) 旗下螞蟻集團 (前稱:螞蟻金服) 在香港、上海科創板已提交上市申請,外電引述消息指,螞蟻集團最快9月底在香港闖關上市聆訊,若結果順利,螞蟻集團會在10月中上市,集資額達300億美元或以上,有望超越2019年集資逾290億美元的沙特阿美 (Aramco),成為歷來最大的新股集資。屆時螞蟻市值為2,600億美元,折合高達20,280億港元,以9月18日收市價計算,繼阿里巴巴和騰訊控股 (SEHK:700) 後,成為香港第三大上市公司。
恆指權重分佈改變啟示
螞蟻市值將較現為第三大的中國平安 (SEHK:2318) 約15,300億港元市值,高出超過三成二,可見今年因疫情出現,成了新舊經濟企業業務份額交替的年份。現時恆指成份股兩大權重板塊為金融股及新經濟股,佔權約四成及兩成,預期前者權重減少及後者增加的趨勢,有望在三年內權重將見平分秋色。不過隨著新經濟股在市場日益備受關注,配合消息面較舊經濟股更多和更敏感的特質,恆指單日波動性會增加,更有利相關衍生工具進行即市操作,對於熟練操作的投資者,因著衍生工具的槓桿優點,除了可縮短操作時間,亦可提高操作帶來的回報率。
探討今年恆指波幅數據
留意從今年1月2日 (1月首個交易日) 至9月18日歷時179個交易日,平均單日恆指波幅為397點,期內有三日波幅逾1,000點,見於3月13、18和19日,分別是1,665、1,257和1,241點,經扣除後餘下的176日,平均波幅也有380點。當然,有讀者會認為4月或之前恆指波幅較大,但實則就算以5月4日 (5月首個交易日) 計至9月18日,期內98個交易日,平均波幅是386點,與上述的397或380點分別不大。再者,上述的98日,只有20日波幅是少於250點,並考慮到恆指衍生工具實際是以恆指期貨表現反映報價變化,而期指較恆指波幅,可見從5月起近八成日子均屬即市操作較易圖利的時間。
看緊大市成交額增情況
筆者預期明年比率會提高至八成半,甚至可可望達九成,由此可見恆指衍生工具將成為不容忽視的圖利機會。最後與大家分享後市看法,因著本週及10月初至少有三隻大股在港進行招股,認為會進一步刺激投資者入市意欲,可望大市成交額突破1,600億元,並有可能保持至五天平均值也見突破,令恆指不但上試24,800點的橫行區頂部收市,屆時亦可能進一步試升穿25,000點。有讀者應留意到恆指牛熊證街貨分佈,牛證佔比超過62%,按大戶相反部署分析,後市要看淡才對。然而,於9月過了的十四個交易日,除了9月15日牛證佔比為59.7%,其餘十三日牛證佔比都超過六成。
從8月31日恆指高見25,847點,至9月10日本月暫時最低24,213點,累跌逾1,630點,由此推斷大戶沒有進一步壓下港股的誘因,認為恆指除非在24,800點以上收市,否則牛熊證街貨分佈之參考性低。當本月持續近三週牛證普遍佔比逾六成,難道大戶不察覺嗎?這不禁令筆者產生兩個疑問,其一是倘若散戶買牛證而輸近三週,有甚麼原因驅使要繼續買入牛證,令牛證的街貨佔比保持逾六成呢?其二是如此持續的牛證佔多,散戶應也留意到,理應買入熊證佔比漸見增加,為何事實卻非這樣呢?若參考資料出現令人不解的結果,我們仍沿用之前的認知進行分析,做法是否值得商榷呢?
聶振邦 (聶Sir)
證監會持牌人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正運用股息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持續現金流收入,累積財富。您想成為一份子?在我們撰寫的《必須收藏的收息股投資指南》電子書就會分享獨特的收息股選股模型,並用實例教您挑選出真正可長期持續派息的收息股及揭示必要避開的收息「陷阱」。要知道更多打造穩健收息投資組合的竅訣,請立即按此免費下載!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