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緊張下中概股強勢回歸,加上跨境理財通及ETF納入「深股通」等國策支持,以及近期日均成交高企在1100億元以上,令港交所(SEHK:388)股價升勢沒法擋,由年初260元水平大升逾45%至約370元的水平,創歷史新高,成為少數在疫後強勢反彈的藍籌股。
不過,港交所股價看似未見頂,後市仍有眾多因素支持,包括發行不少具規模「放風」來港上市及與「東方納指」相關的衍生產品,相信港交所股價要升破400元絶對不是夢。
1.日均成交維持過千億
中概股回歸港股,加上新經濟股、醫療股熱炒下帶動市場氣氛,令上半年日均成交金額升至1,175億元水平。至於下半年不斷有新股上市下,港交所仍有上升潛力,尤其當螞蟻集團上市後,市場估計會為港股帶來額外約60億元日均成交額,進一步推升日均成交額金額數字,預期日後港股有力維持日均成交過千億。
況且現時海外資金加快流入內地A股,滬深港通的交易金額亦不斷提高,7月份成交額已急升至約14,000億元人民幣。在A股「健康牛」市況及兩地金融體制趨向融合下,日後滬深港通成交額料可持續高企,推高港交所的結算及交收費收入。
2.全球首三大獨角獸或將齊聚本港
全球首3大獨角獸包括螞蟻集團、字節跳動、滴滴出行,在下半年皆有可能齊齊在本港上市,市場估計其市值分別高達1.55萬億元、7750億元及6000元,合共相等於2.5間美團點評(SEHK:3690)。
加上,中美緊張關係越演越烈,在美國上市的百度(NASDAQ: BIDU)、百勝中國(NYSE: YUMC)、拼多多(NASDAQ: PDD)及騰訊音樂(NYSE: TME)未來登陸本港的機會越來越高,港交所收到的上市費隨時可能會三級跳。
3.港版納指登場帶動衍生產品發行
被譽為「港版納指」的恒生科技指數在7月底已正式登場,成為繼恒指及國指後第三大港股旗艦指數,ETF及相關衍生產品相信會不日推出,以便投資者進行風險對沖。有大行推算相關產品會貢獻港交所盈利增長約5%,更重要是長線有望提升市場的活躍度及估值,帶來長線效益。
另外,港交所最近設立名為「結構性產品開發小組」的新部門,由具備投行法規經驗的現任市場監測和監督主管Garbo Cheung領導,以優化營運表現及促進業務增長等。港交所似乎正部署大力發展新投資產品或工具,發掘新的增長動力。
結語
市場對中概股回歸等消息十分受落,相信若再有多1、2隻具規模的股份落實在港上市,港交所要升破400元非難事。況且現時日均千億成交已成為市場新常態,中港金融體制融合亦是大勢所趨,港交所自身又具備獨市地位,相信日後收益會不斷提升,股價可長升長有。
編輯: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