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及其盟友圍堵,中國經濟在疫後復甦前景不明。中共政治局在上月重申推動「內循環經濟」,旨在發揮中國龐大人口所衍生的優勢,鞏固國內產業鏈。龐大人口帶來消費需求,消費需求支持國內產業鏈,國內產業鏈帶來就業機會,就業人口擴張又再帶來消費需求,形成正面循環。以下三大產業有望受惠於「內循環經濟」:
1. 科技產業
科技滲透生活,電子消費、網絡消費是消費市場的重要增長動力。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小米(SEHK:1810)主力開發及銷售親民定價電子消費品,在消費力落後的地區持續滲透,是內需增長的贏家之一。至於訂閱服務、手遊增值等消費趨勢,騰訊(SEHK:700)、網易(SEHK:9999)等科技巨企在中國市場享有領先優勢,勢成國內虛擬消費擴張的贏家。除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科技企業,產業供應鏈同樣重要,近期備受市場關注的中芯國際(SEHK:981)為國內半導體代工龍頭,有望持續受惠科技產業內需擴張。
2. 消費品牌
內需擴張下,國內品牌競爭優勢有望加強,日常消費需求將會流入中國日常消費品牌。即食麵及飲料品牌——康師傅(SHEK:322)及統一企業(SEHK:220),乳製品品牌——蒙牛乳業(SEHK:2319),零食品牌——中國旺旺(SEHK:151),紙巾及女性用品品牌——維達(SEHK:3331)及恒安(SEHK:1044)均可受惠。此類品牌以民生需求為主,防守力相對強勁,可謂攻防兼備的部署選擇。除必要性較高的生活消費品,體育用品品牌如安踏(SEHK:2020)及李寧(SEHK:2331),羽絨品牌波司登(SEHK:3998)均可受惠於國內消費力流入中資品牌的趨勢。
3. 消費平台
內需擴張釋放消費力,線上化消費渠道在疫市加速滲透後增長潛力大增。阿里巴巴(SEHK:9988)經營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兩大平台——天貓,及淘寶,而京東(SEHK:9618)則是排名僅次於阿里巴巴的電商品牌,更擁有自營電商零售業務。內需消費擴張,電商平台的交易量會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平台營運商的佣金收入增長,以上兩大平台將可受惠,最近傳出正籌備推出「微信小商店」的騰訊亦有望成為另一電商增長贏家。
結語
以上三個板塊擁有不少實力強勁的龍頭股,投資者擬捕捉內循環經濟的增長趨勢可由此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