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是 2020年的一大噩夢,但它有望喚醒內地民眾的健康及投保意識,對內地保險業的滲透率可起催化作用。談到中國的保險業,很容易聯想到兩大巨頭:友邦(SEHK:1299)以及中國平安(SEHK:2318),兩者比較,誰更值得投資者考慮?
友邦出現結構性利好變更
近日接連有好消息惠及友邦,內地相繼有利好措施出台,推動集團業績有力更上一層樓。上月銀保監會宣布,允許友邦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友邦全資持股的壽險子公司——友邦人壽,同時亦是國內首家獲批的外資獨資壽險公司。改建後,友邦人壽可於內地設立董事會,從而直接審批內地業務的重大經營決策,提高決策效率。此外,友邦在華分支機構的賬戶資金,可歸一至友邦人壽的賬戶之下,統籌作投資管理,促進資金規模效應。
好事成雙,近日人行及中港金管局落實於粵港澳大灣區推出「跨境理財通」政策,意味中港澳三地民眾可隨意買賣三地的理財產品。疫情令三地的往來停滯,友邦因為內地訪客人數大跌,令今年首季的新業務價值同比急挫 27%。近日香港疫情有再爆發跡象,「理財通」可望成為「及時雨」,紓解友邦在跨境業務的短期壓力。長線而言,「理財通」亦可提升跨境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方便友邦吸納更多新業務及客戶。
平安成金融巨擘 深藏協同效益
嚴格來說,中國平安並非單純的保險企業,而是「綜合性金融服務」巨無霸,旗下有陸金所控股、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SEHK:1833)、平安科技、平安醫保科技、平安智慧城市、汽車之家等不一而足。
若只論平安的壽險業務,近年集團經常把「壽險改革」掛在嘴邊。簡單而言改革可歸納為三大方面:
1.渠道改革:代理人、線上、銀保三項渠道的改革;
2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改革,同時利用集團覆蓋金融全體系的優勢,創造出「壽險+」、「金融+」以及「服務+」多元化產品體系,進一步促進綜合金融;
3.科技推動改革:憑着深耕多年金融科技的優勢,打造具競爭力的數字化經營平台,有望幫助集團以更低成本更精準地觸達更多客戶。而疫情推動線上業務的滲透,對中國平安而言有不俗的利好作用。
投資結語
保險業是一個長線穩步上揚的賽道,友邦業務的多元性雖然不及平安,但集團增長動力不見得會比平安差。不過友邦的利好因素在於已打開市場方便之門,對集團的效益容易被市場理解及消化,但平安的大範圍布局及業務改革,卻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在近日市場在科技股領軍的氛圍下,中國平安的投資價值有望釋放,投資者不妨在其身上下一點注碼。
編輯:Cyrus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