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板塊持續強勢,藍籌股中生製藥(SEHK:1177)更是屢創新高,相比之下,三生製藥(SEHK:1530)及綠葉製藥(SEHK:2186)的股價表現則落後了許多。尤其是綠葉,今年以來股價跌幅達15%。它們有追落後的可能嗎?
股價年初至今變動*(%) | |
中生 | +38.05 |
三生 | +30.69 |
綠葉 | -14.71 |
*截至 7月14日收市
為何兩股總是跑輸給中生?
要說三家企業的主要分別,相信就是規模。中生市值逾 1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營收規模240億元;三生次之,市值逾200億元,營收規模53億元;最後才是綠葉,市值逾100億元,營收規模63億元。三生與綠葉的市值加起來,也只及中生的五分之一。
簡言之,中生在行業內的龍頭優勢,是令其股價拋離三生、綠葉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醫藥行業風雨飄搖,早年有「帶量採購」的政策影響,今年又有疫情肆虐,而這兩項事情都有一項共通點,就是對資本實力或研發實力較弱的企業帶來一定殺傷力。有關因素都大大限制了藥企短期的盈利空間,但長線而言則令市場集中度提升,惠及一眾倖存下來的強者。而過程中最大受惠者又是行業中的龍頭。
2017 | 2018 | 2019 | ||
中生 | 營收增長(%) | 9.4 | 41 | 16 |
經營溢利增長(%) | 30.36 | 26.05 | 14.7 | |
三生 | 營收增長(%) | 33.5 | 22.7 | 16 |
經營溢利增長(%) | 30.91 | 48.43 | -17.94 | |
綠葉 | 營收增長(%) | 30.7 | 35.6 | 22.9 |
經營溢利增長(%) | 14.57 | 32.02 | 20.23 |
從三者的業績比較,中生雖然體量較大,但增長速度卻不遜於三生及綠葉。中生研發踏入了收成期,不少新藥相繼推出市場,高增長勢頭有望持續。
三生、綠葉有望追落後
不過,近日三生及綠葉的研發工作都有傳來好消息。
於6月19日,三生宣佈注射用伊尼妥單抗(商品名:賽普汀®)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用於和化療聯合,治療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腺癌,成為國產首個獲批的自主研發HER2單抗,有望領頭國產替代藥物,在此領域衝擊國外藥企的壟斷地位。而且 HER2單抗藥物市場增長迅速,預期 2018年至2023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約23.9%,預計在2023年達到約94億元的市場規模,至2030年更擴大至136億元。
另外,綠葉於今年首季完成收購山東博安,為布局生物藥領域奠定基礎。綠葉早前亦宣布旗下多項藥物取得新發展,如附屬注射液獲美國當局批准臨床試驗,另外晚期直腸癌藥、治療多項腫瘤抑制劑、腦退化在研藥,均獲國家監管機構受理臨床試驗。研發成果亦顯著。
現價 PE(倍) | 預測 PE(倍) | 股息率 (%) | 股本回報率 (%) | |
中生 | 61.7 | 42.86 | 0.5 | 8.7 |
三生 | 25.1 | 17.07 | 0 | 10.1 |
綠葉 | 9.6 | 8.98 | 2.6 | 15.9 |
投資結語
新藥出台為醫藥股的未來業績增長提供動力,而且兩家藥企三生及綠葉的基本面不俗。以估值角度而言,三生、綠葉遠遠低於中生,估值有修復的空間。再加上三生及綠葉的股本回報率達雙位數,值得列入考慮投資名單。
編輯:Cyrus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