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失港股大升浪,無貨者或不夠貨者,最糾結的問題是「風高浪急,應否追入市?」
回答問題前,先要認清眼前三個變局:
一) 內地要A股進入「健康牛」,2018年開始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國際指數已逐步調高A股權重,正如6月富時羅素把A股納入因子提升至25%。MSCI於2019年11月將A股大型股納入比例逐步提升至20%。「滬深港通」實行了近6年,北上資金以萬億計,一直遠多於南下資金,不過隨著A股水漲船高帶來「溢出效應」,令港股估值亦受惠;
二)全球大量寬,資金大水滿灌,北水加快來港,7月首周經「港股通」南下買賣資金逾400多億元,已經是5、6月的1倍有多;
三)中概股回歸熱潮未退,再加上恒指公司研究推「香港版NASDAQ」指數,再加上阿里(SEHK:9988)、美團(SEHK:3690)及小米(SEHK:1918)將可在8月恒指季檢時納入選股範圍,恒指以至本港金融市場大變革,新經濟股獨領風騷,NASDAQ 2.0催生「科技股金融中心」宏圖乍現。
面對市場結構性變化,長線投資者首選新經濟股無懸念,如果只得一注要獨贏,已累積升幅的阿里、騰訊(SEHK:700)及京東(SEHK:9618)如何三選一?以3月低位至近日,阿里累升只有57%,明顯落後騰訊升逾7成及京東升近9成,代表阿里更值博?
1.阿里未來受惠加入指數效應
8月14日恒指公司將公布恒指成份股最新檢討結果,阿里、美團及小米即使是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公司,亦有機會「染藍」及有機加入國指,令美團及小米衝線前喪炒,而京東暫未列入檢討範圍。以成交額及市值計算,美團及阿里最有機會「染藍」,即使阿里上市不了夠兩年,亦可以快速納入機制納入。
恒指權重股排名 |
公司 |
(%) |
1. |
騰訊(SEHK:700) |
11.82 |
2. |
友邦(SEHK:1299) |
10.25 |
3. |
匯控(SEHK:5) |
8.85 |
4. |
建行(SEHK:939) |
8.12 |
*以7月10日收市價計算
騰訊已成為恒指最大重磅股,即使加入另一隻上述科技股,它在恒指初步比重上限只有5%。5%比重與友邦、匯控權重仍有大距離,所以恒指成份股組合仍遠遠不足以反映新經濟股興起。恒指最終要改革,長線讓更多科技股加入反映市況,而50隻股份數目上限或要打破。
以7月10日收市價計,阿里目前市值約5.48萬億港元,大過騰訊的5.2萬億元,若阿里獲准加入恒指比重應有一成,所以阿里染藍後,最終成重磅股頭數位。恒指成份對全球基金界有重要指標作用,長線基金要追貨加大阿里持倉。
納指權重股排名 |
公司 |
(%) |
1. |
蘋果(NASDAQ:AAPL) |
11.89 |
2. |
微軟(NASDAQ:MSFT) |
11.63 |
3. |
亞馬遜(NASDAQ:AMZN) |
11.02 |
4. |
臉書 (NASDAQ:FB) |
4.26 |
*以7月7日收市價計算
不想恒指短期大執位,恒指公司可能因而另起爐灶,研究「香港版NASDAQ」指數,安撫市場對新經濟股及相關衍生工具需求。不論結果如何,騰訊及阿里必然是港板納指的最重磅股之一。
以現時納指為例,亞馬遜是納指三大權重股之一,比重大過Facebook,如果有關趨勢具參考作用,或對阿里有利。再者「港股通」亦遲早為阿里開綠燈。所以北水或機構投資者仍要「加倉」阿里,刺激公司估值及股價攀升。
2.電商三國鼎立 京東靠騰訊突圍
上述屬短中期利好阿里的因素,但目前阿里要面對內地電商競爭白熱化問題。
電貿仍是阿里主要收入來源,今年首季 (即2020 Q4財季)天貓及淘寶網站成交金額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增速明顯放慢,2020財年淘寶GMV及整體GMV的增長,均較19財年為低,整體GMV於2020財年升15%,19年升19%(2),反映業務受疫情影響及來自拼多多(NASDAQ: PDD)的「平版淘寶」壓力。
再者,阿里今年首季新增的活躍買家為1500萬,比同期拼多多的4300萬及京東2500萬要低。市場關注阿里電商增長能力。
皆因目前三大電商搶佔下沉市場(低線城市),同時因應疫情快速消耗品(如食品、日用品等)銷售暢旺,三大巨頭都對有關市場虎視眈眈,對各電商經營的毛利率不利,因有關商品價錢較平。內地電商市場競爭白熱化,主因拼多多來勢洶洶,京東搶佔下沉市場與拼多多硬撼,京東面對競爭在加劇。
所以騰訊、阿里及京東三股中,暫不考慮京東。除非持京東近17%的騰訊,利用「微信小商店」加大與京東合作才作別論。
今年3至5月國內GMV及速遞付運加快回升,料次季天貓及淘寶GMV有強勁復甦,料阿里保一哥地位,但未來挑戰更大。
3.騰訊有護城河 盈利前景清晰
至於騰訊方面,手頭擁有兩大皇牌資產,就是社交平台及遊戲IP,於3月底,微信及WeChat合併月活躍用戶逾12億,收費增值服務註冊戶有1.97億,龐大的用戶數量為其廣告及增值服務(視頻、音樂及遊戲)收入打下增長基礎,今年首季集團社交廣告收入竟急升47%至146億元人幣,足以抵銷媒體廣告收入下跌,即使全球疫情未完,大部分人仍要宅在家,而年內社交廣告收入增長料不變。再加上「小程序」(微信平台上使用應用程式),持續深入利潤化,促使增值及廣告收入勢增。
至於手遊方面,Sensor Tower調查指,上半年騰訊旗下《PUBG Mobile》(包括內地版《和平精英》)及《王者榮耀》收入分別排名頭兩位,成績斐然。騰訊早前又於遊戲大會介紹新舊遊戲逾40款大哂冷,遊戲pipeline豐富助收入。未來即使疫情持續,對手遊需求有增無減,憑藉研究、推廣及旗下遊戲公司的海外IP資源,騰訊手遊持續發揮潛力。
所以社交平台及手遊已為為騰訊的護城河,外來者難以與其競爭,因集團已於市場建立領導地位,而騰訊的盈利增長前景可預測性於三股中最高。
4.騰訊Vs阿里
業績指標 |
騰訊 |
阿里 |
複合收入年增長率* |
35.42% |
47.67% |
複合盈利年增長率* |
31.43% |
50.63% |
今年首季經營利潤率 |
34.00% |
9.00% |
*2017至2020年期間
投資結語
其實騰訊及阿里同屬增長型新經濟股,由於騰訊的盈利前景更明朗及首季表現好,所以屬長線首選,建議回調吸納。而阿里過去增長較騰訊更勁,但投資要向前看,現受制於電商競爭加劇,但阿里短中期有入指數效應,以及有追落後空間,短線值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