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聚令放寬後,大量食肆可見人龍再現,5月至今幾個大節日,更明顯出現「報復性消費」。可是,本地餐飲股包括大家樂、大快活、太興、翠華等股價均無甚起色。原因為何?餐飲股前景如何看?
4大集團過去12個月盈利大倒退
大家樂 (SEHK:341)、大快活 (SEHK:52)、翠華 (SEHK:1314)及太興 (SEHK:6811)最近12個月的收入及盈利均大幅倒退,無一倖免。
龍頭集團大家樂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溢利按年大幅倒退87%至7360萬港元,大快活同期間溢利按年倒退66%至6090萬元,翠華此期間轉盈為虧,錄得3.2億元虧損,去年盈利是4741萬元。
太興業績年度止於2019年12月底,新冠疫情當時未爆發,年度錄得7690萬盈利,但已大幅落後2018年錄得的3.1億元盈利。集團已發出有關2020年第1季的盈警,表示期間收益下跌至6.4億元,按年減少20%至25%。
影響餐飲股板塊的3個因素
港人防疫有方,3月過後疫情穩定,政府亦逐漸放鬆各項防疫禁令,市民生活大致回復正常,亦因為悶了在家幾個月,週末假期紛紛外出消費「搵食」,餐飲業受惠不少。然而,就算港人空群而出,4大餐飲集團的人流始終少了一大塊,就是遊客。一向甚受內地遊客歡迎的翠華,影響最深;其他集團位於遊客區的分店,亦一樣會受影響;這部份的生意,回復需時。
另外,這期間市場「粥多僧少」,幾乎所有食肆都用盡各類促銷優惠吸引食客。疫情穩定後,折扣雖然也隨之減少,但在基本客量萎縮的情形下,銷售成本只會往上,而且食材成本不見得有下調跡象,未來毛利受壓。不過,減租將有助食肆降低成本,政府今年的「保就業」補貼亦可應急,拉上補下。
最後,要看餐飲集團能否把握客人消費模式改變,轉危為機。幾乎所有食肆都已有做外賣生意,但大部分跳脫不出「兼着做」的心態,頂多加個網站讓顧客預點然後到店取餐,一切仍以現有架構作核心,做法保守;同時,大型集團亦不樂意跟Deliveroo、Food Panda合作,被人賺佣金。線上外賣已成大趨勢,誰家能大膽創出新的營運模式,把品牌變身經營,有待觀察。
餐飲股的個別發展
4隻餐飲股,一向以大家樂最受投資者歡迎,除了品牌深入民心,家族生意經營穩健,派息紀錄亦良好,中美貿易戰爆發後,更被股民力捧為避險「民生股」,股價扶搖直上至2019年中26元高位。但穩陣如大家樂,亦不敵疫情打擊,今年破天荒不派息,足見經營環境有多嚴峻。由於盈利大幅倒退,大家樂PE現時超過120倍,集團在內地的部署並未成氣候,未來盈利增長不確定。整體來說,現階段投資者只宜觀望。
大快活和大家樂皆出自羅氏家族,經營作風相似,不過大快活主力香港市場,佔總收入95%。雖然盈利大幅倒退,集團仍堅持保持派息,全年派息比去年少32%,但派息比率高達155%,對股東們是好事,對集團現金流是壓力。大快活一向比大家樂「少落鑊」,所以PE仍在合理水平,收益率6%,業績公布後股價有支持。大快活相對大家樂抵買,相信香港快餐業已見底的投資者,可考慮小注博反彈。
翠華和太興的規模及經營模式有異於大快活及大家樂,兩隻股票的交投量低,風險較高;在經營層面上,太興品牌多元化,盈利基礎優於翠華,前景可看高一線。然而,隨着本地個案再增,餐飲股復甦可能要暫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