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下午在now財經做完直播節目,離開時剛巧遇上其中一位監製,閒聊幾句,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留意到散戶對後市看法,可於數天之間出現很大變化,好像上周三至周五 (5月27至29日),恆指錄得三連跌,雖是累跌不足430點,平均一日約跌140點;但投資氣氛一片愁雲慘霧,焦點只落在整個5月累跌近1,700點。然而,本週雖只是過了三個交易日,氣氛卻完全不同,皆因繼周一 (6月1日) 升逾770點,之後兩日也見連升,三日累跌超過1,300點,昨日 (6月3日) 收報24,325點,大家由看淡轉為看好後市,憧憬本週能突破4月底收報24,643點,創出自3月12日以來的新高收市。
回顧昔日文章觀點
這當然是無可厚非,因為美股道指於6月2日收報25,582點,已創3月6日以來新高收市,倘若恆指也突破3月6日的收市位,就是高於26,146點,較昨收24,325點,相距逾1,800點,若恰如市場預期,潛在升幅接近7.50%,自然令人聯想到很多股份的上升空間超過10%,甚至有不少更可望再多升20%至30%,彷彿後市繼續向好是理所當然的。大家若有留意筆者於上周四 (5月28日) 發佈的市評文章,筆者表示立法一事的確會為港股表現帶來震盪,筆者認為只屬短暫性,畢竟恆指作為反映香港經濟表現的指標,只要經濟表現回穩,在港上市企業錄得盈利,甚至是可觀增長,自然會帶動恆指上揚。
投資心理充滿矛盾
而在前一篇市評文章,發佈日期為5月25日,當時文末預期當日恆指下試22,500點的風險不少,結果低位見於22,519點,距離22,500點僅差19點。此外,那篇文章的結尾寫到其實投資者的心理充滿矛盾,回看今年3月18日跌近千點,失守23,000點,於3月18和19日合計跌逾1,500點,翌日及彈近1,100點,投資者為錯失低處入市機會感到失望,當時無數人期盼低位再來。事隔兩個月,大家「求仁得仁」,低位有望再來,幾乎投資者卻希望港股不要再跌,這正是人性複雜與善變的見證!
帶出四大型本地股
大家不妨想想,從5月25日低見22,519點,至昨日收報24,325點,相距只有八個交易日,累升超過1,800點。至於在5月28日的文章,最後一個小標題是「大型本地股入市時機」,表示股份部署傾向認為是入市時機,不妨留意股價較52週低位相距不足一成的大型本地股,例如恆生銀行 (0011)、恆基地產 (0012)、領展房產基金 (0823) 和太古地產 (1972) 等,上述除了領展,其餘三股的股息率均逾五厘,防守性較高,投資者可透過股價現水平及股息率定位,作為篩選股份的依歸。
檢視四股近日表現
以上四股於5月29日分別開報118.40、27.50、56.25和17.28元,相對6月3日收報124.50、29.75、65.90和18.32元,期內升幅是5.15%、8.18%、17.16%和6.02%,當然有人會認為除了領展累升逾一成,剩下三股表現平平,但筆者想指出同期恆指升幅是6.78% (22,781 → 24,325點),即恆基跟領展都是跑贏大市的。但不排除有些人總是看到負面部分,認為恆生和太地跑輸大市,筆者則想帶出那等放負的人已無視我列舉以上四股之目的,是看上其中三股有高息的特點,以5月29日開市位計算,恆生和太地的股息率是6.67%和5.09%,超過5厘值得考慮作中長線收息投資,按著這個投資目標,自然毋須在意短期是否跑贏大市,
破頂還看成交配合
而買入高息股的投資者,通常擔心賺息蝕價,最終得不失償,但上述的恆生和太地都已錄得賬面利潤,應可帶給投資者繼續持股收息的信心。不過在市場對後市一片樂觀情緒下,筆者卻提醒大家要有所戒心,皆因自周二 (6月2日) 恆指收報23,995點,回到從4月6日至5月21日主要波幅區間介乎23,800至24,400點之內,需要關注的是未來八至十個交易日,恆指能否連續三日或以上收高於24,400點,此觀點早於5月20日的市評文章已提出。事實上,自3月12日至今已超過兩個半月,上述走勢未嘗出現,可見必須成交金額配合方能成事。參考成交額五天平均值,最近三日 (6月1至3日) 都在1,300億港元以上,認為至少今日 (6月4日) 計起的三個交易日也是如此,才有望成形,企穩在24,400點之上,屆時方可望上試24,800點,為3月11至12日的下跌裂口之內。
最後給大家兩個忠勸,其一是現時有不少香港媒體都帶有政治立場,發表的資訊是建基於其所屬立場,倘若偏好接收某一兩個體媒的資訊,容易造成錯判香港政經形勢,從而看錯港股後市方向的風險大增。其二是不要輕易論斷別人,人與人之間產生磨擦,很多時只因價值觀不同所致,雙方各執一詞最終也不會得出對與錯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在執拗的過程中,往往只是由一時意氣開始,卻忽略了對方的底蘊,及至日後驚覺失言之時,或許為時已晚。鐵釘打進木頭上是容易的,但日後就算拔出釘子,釘痕仍是留在木頭上,是永不磨滅的,所以不要令自己留下無可挽回的污點!
聶振邦 (聶Sir)
證監會持牌人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