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已引述過作家馬克吐溫的名句:「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大意是指歷史不會單純地重演,但有類似的情況會發生。換言之,經已出現的事,有可能再出現,但再出現時性質不盡一樣。
正如股災約每十多年出現一次,但每次呈現的原因、特性、影響力都不同,投資者像古希臘哲學家一樣,希望在幻變不定的市場中,找出永恆不變的致勝法則,甚至長線必勝股份。
面對波雲詭譎的港股,找高人指點是慣常動作,前瑞銀星級分析員陸東近期向傳媒表示看好港交所(SEHK:388),並繼續持有港交所數量「一褲都係」。
港交所估值一直較同業高,去年業績盈利增長只微升0.9%,呈現樽頸。去年全年派息共6.71元,無增加;派息比率維持90%,過去派息一直穩定。惟去年末季盈利增長低過預期。香港新上市公司的質素近年被市場詬病,港交所在爭取IPO量與質未取到平衡。
不過,有三點仍可支持其前景,對長線投資而言,港交所仍是投資組合中是一隻不可被遺留股份:
1.率先受惠量寬資金流入港股
雖然去年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大跌約19%,惟今年首兩個月回升14%至逾千億元,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股價仍堅挺。而去年港交所主要收入來源即交易費及交易系統使用費跌近12%,令人失望。不過,港交所的收入與市場成交額一直掛鈎,即是市好自然收入好。簡言之,港交所未來收人需視乎港股成交額及資金流入情況,只要疫情受控,全球以萬億計的量寬資金仍要找尋投資或停泊出路,港交所可望率先受惠。
2.中概股赴港勢在必行
雖然港交所近期有不少負面新聞,涉及新上市工作的兩名高管因貪污而被捕,「瘀血」消除後可能增市場對港交所上市審批的信心。另外,中美緊張關係未因疫情而緩和,於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望繼續推進回歸香港,市場估計當中名字包括百度(NASDAQ:BIDU)、京東(NASDAQ:JD)網易(NASDAQ:NTES)等10至20隻股份,有利港交所上市費收入提振。如無其他政治因素影響,香港料續成為內地主要新股上市集中地,最近騰訊(SEHK:700)有投資的微醫有意在港上市。
3.續受惠中港互聯互通
港交所一直受惠於滬深港通業務,去年滬股通及深股通成交額大升逾1倍,有關收入大升49%至10億元。另外,自小米集團(SEHK:1810)這類同股不同權公司獲加入港股通後,未來阿里巴巴(SEHK:9988)可望最終加入,刺激北水流入,增加港股成交量。固定收益資產、貨幣及商品業務(FICC)是港交所新的亮點,其潛力不可低估,料改變以往過於倚賴現貨市場的結構問題,成為推動新增收益的要素。FICC可融入金融科技使用,成新業務生態圈。
結語
港股低潮是買入優質股票時機,長線投資是考驗持貨的能力。港府自2000年開始一直增持港交所,直至2007年金融海嘯因持有比例超過5%而需要披露,平均買入價低於150元。根據港交所去年公司年報披露,港府為其單一最大股東持股量約6%。有港府早已入市的「祝福」,港交所仍為不少人愛股。
編輯: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