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發表了最新的退休調查報告,過半受訪者以500萬元為退休儲蓄目標,並認為靠MPF只能搞掂當中的一成多,有參與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計劃的亦只有16%。報告反映市民對退休儲蓄的重要性十分了解,但卻明顯對強積金缺乏信心。
強積金雖然有不足,仍是有其可取之處,不過受益程度因人而異,關鍵是打工仔自己的投資功力及取向如何。針對3種不同類型的投資者,我們來看看如何能把MPF「物盡其用」。
退休儲蓄目標由250萬至2500萬
調查一共訪問了912位在職人士,大部份受訪者以退休為首要的投資目標。17%受訪者的退休儲蓄目標在250萬元以下,20%的目標是250萬至500萬元,另外20%目標是500萬至750萬元,有24%的目標是750萬至2,500萬元;餘下一成受訪者的儲蓄目標是2,500萬以上。
受訪者對強積金的期許相當踏實,估計這只能夠為退休儲備貢獻一成多,其餘資金需要來自其他途徑。至於政府去年推出的可扣稅自願性供款計劃 (TVC),超過7成受訪者有聽過,但現時只有16%表示已經加入,29%表示有興趣參加。
強積金也有好處
港人對強積金的滿意度普遍低迷,強積金的收費、投資成效以至積金局的官僚架構等都飽受批評。
雖然缺點不少,不能否認強積金最大的好處是強迫儲蓄,僱員到65歲時一定會拿到一筆錢。另一點,是強積金的強迫供款比例不高,只有月薪5%上限1500元,自願供款沒有設限,僱員有足夠彈性決定適合自己的策略。
什麼策略才適合自己?打工仔要先明確了解自己的投資經驗和傾向。
1.進取型投資者
假設成員本身是有經驗的投資者,除了對理財有一定的概念基礎,亦緊貼金融市場脈搏,有能力建立長期回報的投資組合。
對這樣的成員,MPF的角色是輔助為主,用以配合會員本身的投資組合。自願供款的部份,如果退稅優惠能抵銷基金費用的話,仍是可以考慮「用盡」的,即以6萬元慳稅上限為原則;至於基金的挑選,投資類別方面不應重複會員本身的投資組合,並以收費最低的基金作優先選擇。
2.被動式投資者
有些成員對理財有點認識也有點經驗,但「睇市」時間不多,風險承受程度不高,有儲蓄理財習慣,但偏好保守的投資工具。
這類成員亦應充分利用TVC扣稅優惠;至於基金選擇方面,收費是第一樣要看的事,另外可以多採用被動式投資,例如追蹤指數的基金;最少每3個月檢視投資策略,針對市場走勢及變化,有需要時轉換基金。
3.新手投資者
如果成員本身對投資既沒有概念也沒有時間管理,可以使用強積金的預設投資策略(DIS),即俗稱的「懶人基金」。自願供款方面,除了應用盡TVC,亦可考慮加碼,務求賺取高於定存的長期回報,這亦是好的一種強迫儲蓄。自願供款並不需要等到65歲時才可提取,而每月供款金額亦可以調整,當會員有需要,或對自己的投資能力信心增加,可以隨時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