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嚮往財務自由,「被動收入」亦成為近年的理財熱門話題。最常見的被動收入來源,是能定期產出現金流的資產,而這亦是財務自由的必要條件。大部份人的目光焦點,會落在如何增加資產組合的投資回報率。這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忽略比這更關鍵的先決條件,就是製造本金。
對投資回報的合理期待
對一般業餘投資者而言,資產組合回報的最佳期待,大概就是市場的平均或「合理」年回報。為什麼?
觀察未來全球經濟金融大趨勢,寬鬆貨幣政策幾乎已成定調,息率上升機會低,不少國債的收益率已接近甚至低於零,低風險投資的回報率將繼續低迷。這迫使連最講求穩陣的退休基金,近年亦無可避免要涉足高風險投資,如私募基金、基建及房地產項目等;美股更不用說,牛氣不斷破表。
今時今日,要獲取5%至8%的「合理」年回報,投資組合裏幾乎必須含有高風險資產的成分。若要獲得雙位數字的年回報率,就須承受更高風險,例如槓桿;這未必是一般投資者能承擔得起的風險程度。
要製造被動收入 必先壯大本金
一旦認清以上事實,就會明白要增加被動收入,與其搏取「離地」的高投資回報,比較實際的辦法是盡量令本金增加。本金夠厚,才能讓投資回報率發揮力量,這是再也簡單不過的道理,所以每天都在實行的理財好習慣,威力並不下於揀中一隻「十倍股」。
如何讓自己的「小金庫」不斷變大?
1.收入先投資後消費
每月出糧,錢進戶口不久後便會自動消失,去了哪?繳交信用卡帳單、八達通自動增值、水電煤氣費自動轉賬、還有每天飲食娛樂開銷;七除八扣後如果還有剩,就是儲蓄。這是無數打工仔的理財模式,也是為何累積「第一桶金」如此困難的關鍵。
從現在起,立即拿回自己收入分配的控制權。每個月出糧,先進貢「小金庫」,設定自動轉賬,把儲蓄金額轉到另一個獨立戶口。儲蓄金額定為多少,要看每個人的收入及開支狀況,當然是越多越好;職場新人可以20%作起點,待他日人工增加時,再把百分比逐漸提高。概念上,這部份的金額已直接從收入write off (註銷),餘下的才是每月可動用的收入。
收入最重要的用途並非應付開支,而是養肥「小金庫」。
2.認真考慮與信用卡分手
當被問到為何信用卡是「必需品」,99%消費者的答案都是「儲積分」。其實儲分儲里數的結果,就是鼓勵更多的消費,這也是銀行給你積分「優惠」的目的,畢竟世上是沒有免費午餐的。
如果已屬於精打細算、滴水不漏一族,善用信用卡的確可以省一點點的錢。對於沒有控制開支習慣,定力又不高的朋友,信用卡可以是你最大的敵人,不要也罷。
現時各式各樣的電子支付選擇眾多,一樣可以免現金結帳,方便性超越信用卡;而且直接在自己戶口扣款的衝擊力,比先使未來錢的信用卡來得大,有助提醒自己莫超額消費。
3.設定每月供股或強積金自願供款
當「小金庫」到達一定規模,必須投進投資。對於投資新手,又或者本金不多的朋友,第一步可考慮設定月供股票計劃。現時許多銀行的供款下限非常親民,大部份1,000元已有得傾,股票選擇亦不少,相當適合初哥投資者。累積一段時間後,便有機會收股息,嚐嚐被動收入的好滋味。
另外,亦可考慮增加MPF 自願供款,不過要留意強積金基金的收費問題,並以TVC扣稅限額 ,即6萬元為上限較為適當。
投資結語
時刻緊記本金在製造被動收入的重要性,再配合適當的投資,達成財務自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