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春節期間持續擴散,香港股市在短期內出現顯著回調的機會絕不低。悲觀氣氛籠罩之下,心理質素低的散戶或新手容易作出衝動決定,最終得不償失。今篇文章就提出三大方向,值得徬徨之中的投資者參考。
忌追捧「防疫概念」 著眼於長線價值
新型病毒疫情持續擴散,不少備受市場寵愛的「增長股」料會出現顯著回調。市場上部分投資者更已積極尋找「防疫概念股」,即可捕捉疫情衍生商機的股票,例如研發相關藥物的藥廠等。不過,這樣的部署背後涉及到投資者對於疫情發展的重大預測,投機成分非常高。若實際發展不如預測,投資者更可能會因高追而遭受更嚴重虧損。
同樣有機會讓投資者賺取豐富回報,但投機成份較低的策略就是,部署吸納因疫情而股價大挫,但長線基本面仍優質的股票。即使疫情會打擊短中期業績,只要業務基本面未有顯著受損,業務復甦後就可為低價進場的投資者帶來更豐富的長線業務回報。
最簡單的起步方法,就是先由投資者目前的組合著手,挑選出「優質」的股票,再部署吸納。這樣的做法,更可加強投資者對於現有組合的了解,提升持貨能力。
資產配置不要太極端
面對股市大幅回調的風險上升,部分投資者更會有「清倉」的諗頭。這操作的目的相信就是,等到股市回調至較低水平,再連同本金及套現所得盈利購回股票。若然成功,這操作的效果確實有助投資者賺取更豐富的回報,因為本金連同套現盈利可讓投資者購入原有股票的更多股份,增加自己的實際權益。
不過,無論操作的原理有幾鏗鏘,這策略其實在絕大程度上是基於市場氣氛的預測,而市場對於疫情的悲觀情緒不一定反映著疫情的實際發展。有意從預測氣氛來獲利的投資者絕對要留意,更要提防「極端」的資產配置會適得其反。
盡早作出最壞打算
到底疫情會發展成什麼地步,對於樓市股市的打擊有幾大,基本上無人可以預測。不過,一旦實際情況遠較市場想像惡劣,資產價格反映著悲觀情緒升溫就有絕大機會出現急挫。預先作出最壞打算,例如參考一下沙士事件的經過,有助加強投資者對於市場悲觀情緒的免疫力,避免在悲觀情緒蔓延至極致之時忍不住在低位沽貨。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關注投資組合及財富的變化之餘,更要實行「全面理財」,將疫情對於工作收入,額外開支,人生醫療保障的影響納入考慮。始終普遍散戶的投資本金來源就是,工作收入扣除必要開支餘下的可分配收入。若部署不夠周全,投資者就有機會因為收入驟跌,或開支急增而被逼將股票套現,變相要在低位減持優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