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流 鼠年是否港交所的豐收年?

繼阿里巴巴後,早前又有傳網易及攜程有回港第二上市的迹象,令市場對港交所充滿遐想,究竟有何原因帶動中概股回歸?它們來港上市的話,對港交所(SEHK:388)的價值又有多大?

中概股赴港上市的推、拉因素

在「推」因素方面,企業上市的重要考慮自然是融資,近兩年來美股漲勢不止,截至 2019年12月31日,納斯達克指數的市盈率高達 30.95倍,標普 500及道瓊斯的市盈率分別也有 21.35倍和 19.82倍;反觀港股主板上市企業的平均市盈率僅只 12.42倍。港股的相對低估值,有利這些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在發售新股市獲得更高定價,從而獲得更大額的融資。而且中美貿易戰雖然稍有喘息,但中概股都意識到有國家政治風險的隱憂,赴港開拓第二上市市場有助分散資本的潛在風險。所以相信不少中概股都有預早布局的打算。在「拉」因素方面,港交所近年亦持續作出改革,推出了如「同股不同權」等措施吸引外資到港上市,便利中概股回流,亦提升了不少吸引力。

回流潮的價值有多大?

根據目前港交所的規定,企業第二上市須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

  1. 上市時市值不低於 400億港元;
  2. 上市時市值不低於 100億港元,同時最近一個經審計會計年度收益不低於 10億港元。

上述的網易及攜程市值分別約 420億美元和 220億美元,來港第二上市自然綽綽有餘。有市場統計,美國上市而又未在港上市的中概股中,符合第一條件的約 23間,合共市值約 4,451億美元;符合第二條件的約 22間,合共市值約 3,018億美元。全部合計折合約 5.8萬億港元,而香港主板上市企業的合共市值約 36.6萬億港元,換言之合資格中概股全部回流的話,會令港交所主板規模足足擴張約 16%。

當然,要說全部回流自然是言之尚早,但中概股的回流潮不僅是直接的帶動港交所業績,畢竟上市收入並非港交所的主要收入來源,截至 2019年9月的12個月,該部分收入只佔集團總收入的 12.05%。最重要的是日常交投的交易收入和服務費收入。中概股回流潮能掀動市場氣氛,若是重磅股回流的話效果更甚,故回流潮對港交所是雙重的利好作用。

港交所的投資價值

市值(億港元) 市盈率 最近12個月純利率(%)*
港交所 3362 35.17 67.43
倫交所 2719 56.04 24.29
洲際交易所 4011 24.62 31.97

*港交所及洲際交易所截至 2019年9月;倫交所截至同年 6月

對比倫交所及洲際交易所,港交所的估值不是最相宜,但盈利能力卻是最高的,加上中概股回流的憧憬,鼠年的港交所或許很值得投資者期待。但亦坦白說,港交所目前股價不高不低,下行風險亦不少,下調深度亦有待近期疫情走向而定,投資者宜稍耐心等候,逢低位分階段入市。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