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息投資向來受歡迎,一來港股多數不必扣股息稅,二來股息可構成現金收入,讓投資者可以享受到相對即時的回報。不過,不少散戶容易被表面數據所誤導,最後買入一隻股息增長虛有其表的股票。今篇文章就為讀者拆解一下散戶容易忽略的兩大股息投資概念。
1. 股息分派需考慮現金流
大多數投資者在分析一隻股票的派息能力時,都會參考「派息比率(Payout Ratio)」,從而了解一下這間公司的派息政策。派息比率可反映出股息相對盈利的比例,但盈利只是一個會計數則,而非實際現金收益。即使公司賺到了足夠的盈利,亦不代表公司有足夠的現金流去應付股息分派。
舉個例,一間物業投資公司持有的物業升值$90,而期內淨租金回報有$10,年度整體盈利就是$100。若公司要維持70%的派息比率,公司就會有$70的現金流出。由於物業升值並不會為公司帶來現金收入,公司所能收取的現金只有$10租金,餘下的$60就要耗用公司的現金儲備。若現金儲備有限,公司更要借錢來派息。
2. 股息增長或存在水份
股息分派增長相信是不少股息投資者重視的因素之一。一間公司若能保持平穩持久的股息增長紀錄,就可能會被投資者視為穩定增長的優質投資選擇。但事實上,持續股息增長並不等同於業務增長,公司只要將部分的盈利保留起來,在未來日子再分派予股東,投資者仍會享受到數字上的股息增長。若公司過分執著於股息增長紀錄,更會將保留盈利投放於穩定但低回報的項目,以確保派息不會有太大波動性,但這做法卻會為投資者帶來機會成本。
結語
很多時,散戶投資者都會被表面數據,例如持久的股息分派增長,或豐富的股息回報率所吸引,不自覺地買入一隻業務表現不理想的股票,最終業務價值增長遜色反映在股價之上,散戶就可能會「賺息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