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遭馬化騰減持 投資者應如何解讀?

港股昨日急挫,股王騰訊(SEHK:700)更被指是大跌市元凶之一,當日股價曾挫逾3%。原來據股權披露,主席馬化騰全資擁有的「馬化騰環球基金會」曾在上周接連四日減持騰訊股份。到底投資者應如何解讀是次事件呢?

主席減持表面利淡

內部人士有更多渠道去接觸業務營運相關資訊,例如未公開的銷售數據,對於公司營運表現的理解通常較其他持份者深入,是以市場往往會將其持股比例視為信心指標。持有公司股票的管理層作為公司股東之一,有更大意慾去為股東賺錢,二來管理層更可基於已知營運數據來預先部署。換言之,若管理層預期營運成果衰退,或對公司為股東賺錢能力失信心,就有可能會在資訊全面公開前先行沽售。因此,主席馬化騰減持騰訊股票就可被市場視之為利淡消息。

禁售期前減持惹憂慮

被問到主席減持股票一事,騰訊發言人就指是馬化騰個人理財規劃決定。值得一提的是,騰訊預期將於3月公佈全年業績,而據《上市規則》,公司董事在年度業績公布前60日內不得買賣公司股份。馬化騰在禁售期前減持股票的舉動難免會引人懷疑,憂慮年度業績將會顯著遜色,是以主席先行沽售,避開股價弱勢表現的影響。

但到底騰訊於馬化騰整體財富的比重有幾高呢?若比重不高,是次減持股票的舉動又會否如公司發言人所言,只是個人理財規劃呢?真正的答案就只有馬化騰本人才可解答,散戶投資者幾乎無從得知,亦無法判斷市場上流傳的相關分析真偽。

無損騰訊護城河

實際上,無論主席減持與否,騰訊業務本身就有著強勁的護城河優勢。集團旗下的「微訊」與「QQ」是中國目前最大型的社交空間,微訊及WeChat在上年底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量就有近11億。集團更擁有著一個龐大的內容生龐系統,函蓋網絡遊戲、文學、音樂等多媒體。滲透性極高的平台持擴拓大騰訊的收費用戶基礎,集團在上一年度的收費增值服務註冊賬戶就已錄得19%增長。據Morningstar.com,騰訊的五年平均股本回報有近30%高水平。優質業務有著護城河保護,營運的高回報就有較大機會延續。

與其猜度難有結論的事情,也許投資者更應著眼於騰訊業務的優勢,從弱勢股價之中部署吸納優質資產。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