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除了要懂得開源節流,懂得運用金錢也是重要一環,但不少消費者在處理開支往往未能掌握借貸能力及理性消費的概念,最後自己弄得一身債務。以下4個方法將幫助大家如何使錢妥當,長遠達至財務健康。
1.善用信用卡及準時還款
信用卡作為最普及的借貸工具,只要善加利用不但能改善個人現金流,更能獲得額外回贈。信用卡通常會提供儲積分制度吸引消費,換取現金回贈或飛行里數,獲取的現金回贈可再用在下一次消費,或者收集里數換取機票,省卻旅行開支,而且只要能夠準時還款便能避開罰息,並建立良好個人信貸紀錄,方便日後借貸。不過,在使用信用卡前,要確保支付的物品是必須品,避免因信用卡太方便而導致盲目消費。
2.考慮購買的東西對自己產生甚麼長遠效果
大眾容易因看了廣告而產生消費意慾,經常因衝動情緒而購買,未有考慮實際需要。要決定是否值得消費,最重要了解購買的東西對自己產生甚麼長遠的效果,如果對自己生活及事業有龐大幫助,便值得消費。例如自由工作者需要手提電腦商談生意及處理文書事宜,有助賺取外快而且能用數年,值得花錢購買;但如果只是因潮流而購買,經過一季便毫無價值,例如潮流裝飾物品便可免則免。
3.別因要人羨慕而購物
不少熱愛購物人士會以五位甚至六位數字花在名牌物品身上,目的是獲得別人羨慕的眼光,增加自己自信。一個人的自信毋須由名牌而建立,而是應該盡量把金錢放入投資。
外國常言道不要買一個300元的手袋但內裡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而是應該擁有一個10元的手袋,但在內有290元(Don’t buy that $300bag to have nothing in it,buy that $10 bag to have $290 in it.),購物以實用為主便能富足,不要過度沉迷消費。
4.持續留意自己帳目
最後一步需要多加留意自己的收支情況,把個人生活開支每月統計一次,如果長期發現入不敷支狀態,應該盡快縮減開支。如果發現開支涉及按揭等難以削減的項目,便要積極增加收入,避免出現長期欠債。除了留下部份現金作緊急用途,其餘可用作不同程度的風險投資,在收息股、基金及債券中獲得被動收入,最終達至財務健康。
結語
消費是日常生活必需進行的活動,但如果做得好,也可對財富起增值作用,大家必要好好留意自己的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