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應該要止蝕?」「幾時應該要止賺?」這兩個問題相信困擾不少散戶。常見答案多以股價表現,或股價回報為基礎,認同這些答案的人相信股價突破一定水平後,股價就有可能一沉不起,抑或出現大調整。然而,這些想法其實暗藏「投機」心態,更令投資者過分著眼於股價回報,忽略了股票投資的真正意義──投資於一盤優質的生意。
股價猛升要止賺嗎?
優質的業務可以持續為公司擁有人產生高回報,而業務價值的增加就會在長線反映在股價之上。不過,短線的股價表現就未必會反映著股票的真實價值,偶然更會因為市場過度樂觀而出現猛烈升勢,導致股價在短期內高估股票的價值。這時候,投資者應該要止賺嗎?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先要理解一下這個操作的目的。
到底有什麼誘因可驅使到投資者要在股價高估價值時賣出股票呢?若然這隻股票的業務優質的話,這操作無異是要在高估之時先沽貨獲利,待股價回調至相對低水平,投資者就可用原來的本金連同盈利購買這隻優質股票的更多權益。
問題是,投資者根本無法準確預測回調的出現,以及回調的幅度,因為當中涉及到市場氣氛。大家都知道市場的樂觀情緒總有回歸平靜,甚至轉為悲觀的一日,但沒有人可以預見這一日何時會來臨。若等待的過程中,股票的基本面出現重大的利好發展,業務價值的增長更可能會令「高估」變成「合理」,當初先行沽售的操作就會顯得愚蠢。更重要的是,預測市場氣氛是投機行為,實在有違投資的原意。
股價急挫要止蝕嗎?
股價可以在短期內高估價值,同樣亦可以低估價值。若買入的股票急挫造成低估,而投資者相信這隻股票的業務依然優質,股價急挫反而為投資者帶來了吸納更多優質資產的機會。若然優質股票的股價急挫,或持續受壓,而投資者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不願再買入這隻股票的更多權益,原因或與投資者對於這隻股票的了解和信心不足有關。但當初為何要買入一隻了解不足而信心又不足的股票呢?這個問題就關乎到投資者的選股及心態問題了。
那麼投資者何時才應止蝕沽出股票呢?答案就是當業務不再優質,甚至出現價值流失。這時候,投資者就應盡快與劣質的股票「分手」。有些人卻會提出一個聽起來很合理的止蝕策略,就是先忍一忍,等待市場悲觀情緒緩和再以更高的股價沽貨。但這策略其實亦不過是要預測市場氣氛的轉變,若悲觀情緒遲遲未緩和,價值持續流失就有機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到底有沒有方法可避免在悲觀情緒蔓延之際以低價沽貨呢?最佳的防範方法也許就是,多花時間緊貼股票的業務表現,避免在風險實現之後,才發現風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