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SEHK:388)股價越戰越勇,市場憧憬更多中概股上市,加上大市氣氛自上月尾好轉,成交回升,推升股價至280元的水平。不過,與2018年1月的306元高位相比,恒指點數、外圍環境及大市氛圍始終看似仍差少少,究竟港交所與300元的距離還相差多遠?
事實上,港交所的投資邏輯較其他股份容易理解,只要大市好、成交自然多,港交所的交收相關收入自然豬籠入水,而且股市升會吸引公司來港上市,上市收入亦會節節上升,所以要分析港交所前景就要先從大市分析。
1. 與2018年初306元的距離
回顧2018年1月時牛氣沖天的境況,中證監推出H股全流通試點、央行降準、港交所引入「同股不同權」等,令恒指短短一個月升了10%,創逾10年來歷史高位,高見33,484點,當時有財經評論員預測恒指會升至4萬點。可惜後來因為美國債息倒掛,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大玩貿易戰,恒指一跌不返。
現時中美已準備簽約落實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市場又普遍預期美國與伊朗之間不會發動戰爭,加上早前英國脫歐有進展,政經陰霾相對放緩了不少。
不過,對比2018年初恒指高位而言,目前港股明顯缺乏一些利好因素推升。現時大市日均成交額大概維持於900至1,000億港元,雖然比起數個月前的700至800億港元回升不少,但仍與2018年1月的日均1,600億成交有差距,相信要待有好消息炒作,加上美團點評(SEHK:3690)及阿里巴巴(SEHK:9988)等同股不同權的股份在下半年允許納入滬深港通,吸納更多北水資金,才有機會令成交額升至貼近1,600億水平,大大增加港交所的交收收入。
2. 中概股回歸 爆上市集資潮?
至於港交所另一主要收入來源–上市收入–則牽連著每年港股集資額及上市公司數目所影響。2018年初的新股市場由閱文集團(SEHK:772)以超額認購625倍的姿態上市揭開序幕,當時投資者憧憬美團點評、小米及中國鐵塔(SEHK:788)等明星股排隊上市,最終在2018年共有218家新股上市,集資額高達2,865億港元。
現時情況與當年大致相同,市場自阿里巴巴回歸後熱炒「中概股回歸」概念,憧憬在美國上市的大約30間內地企業來港作第二上市,當中有機會回流上市的包括攜程、網易、百度、京東等。
近期愈來愈多報導指多家公司正討論或籌備回港上市程序,令「中概股回歸」概念看似如願成真。參考四大會計師樓對新股市場的預測,估計今年集資額會介乎2,300億至3,000億港元之間,與2018年所錄金額數字不相伯仲,筆者對今年港交所的上市收入相當有信心。
投資結語
總括而言,現時可以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形容現時港交所的處境。今年在「中概股回歸」概念下港交所的上市收入亦相信不錯,而現時大市壞消息盡出,唯獨欠一則「猛料」再度推升恒指及成交額,令港交所股價可以再闖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