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飽受勞資糾紛困擾 還值得買入嗎?

Paris, France - November 29, 2014: Disney Store in Paris, on the famous Champs Elysees boulevard. It is the international chain of specialty stores selling only Disney related items, many of them exclusive.

這家科技平台力推自由駕駛兼職,聽來令人興奮,但投資者應該忍手,直到勞資糾紛可以得到圓滿解決為止。

召車巨擘Uber (NYSE:UBER) 是否值得投資,現時眾說紛紜。一方面,大量客戶熱衷使用這種科技作為交通往來工具,自主行程,一些自僱人士亦很喜歡這種自由工作模式。但另一方面,您會發現有人批評相關行業缺乏監管,問題多多,一些Uber司機亦投訴被公司剝削。不論看法正面與否,雙方都各持一詞,信念堅定,不輕易動搖。

平心而論,雙方觀點都有其理由。流動科技有助所謂的「零工經濟」普及,成為主流。事實證明,這種經濟模式利多於弊。無可否認,Uber司機數量激增,連同主要勁敵Lyft (NASDAQ:LYFT) 的司機,對街道的交通造成負荷,因而迫使部分城市雷厲風行,減少任何時段路面上的Lyft和Uber車輛數目。

但很不幸,這種情況反映出Uber商業模式的最大問題,既無法輕易解決,亦避無可避。這種問題或者最終可由全自動駕駛汽車解決,但這種技術距離商業化仍要多年。我們要問,對於Uber現有或潛在投資者來說,到底是他們耐性足夠,挨得過這些風風雨雨,成功等到這種技術普及之日,又或他們在看見希望前,老早已被市場震走?

人事問題最困擾Uber

這個行業初期,甚至是Uber上市時,投資者很少想到這家公司有一個大問題。Uber需要借助一支車隊接載客戶,而這些車輛需要司機駕駛。由於Uber需要大量車輛,自然會外判合約司機,而非聘用直屬司機。相比起來,外判安排容易得多,員工規模可以很彈性,隨時可加可減。

不過這種遙距管理人手的模式卻弊病叢生,對Uber而言,大量問題早已浮現。例如公司在12月承認,自2017年以來簽約的司機累計被指控性侵數以千計。不過受害者不只是Uber客戶,亦有Uber司機遭到暴力對待。

這不是說傳統勞資關係就可萬無一失,避免這類悲劇發生。即使是外判合約員工,Uber司機在投入服務前亦要接受相當全面的背景審查。此外,Uber司機無須接受任何委派工作。

話雖如此,這種經營模式看來仍然更容易令不法之徒有機可乘,因為當地主管亦不知該向誰確認司機的名字或容貌,如果有人立心不良,其實不難假裝是合法的Uber司機。事實上,這類事件已經發生不止一次。

簡言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近乎不受監視情況下採用外判合約模式應該承擔重大責任。

正式員工較外判員工成本高

聽了這些說明,您想必會問:若要解決這個問題,Uber(或Lyft)為何不直接聘請司機,親身審查對方,然後管理每名員工?

答案:這種方式成本太高,對於一家已經在瘋狂燒錢的公司,根本承擔不起。

Uber業務模式有一個賣點,公司利用外判司機,加上借助科技來替代當地管理人員,從而節省大量資金。對於一般僱主,他們要為員工支付部分強積金和醫療保險,至於多數大僱主(Uber亦屬此類)更會為全職員工提供一些醫療福利。這些僱主支付每周40小時工作,不論這40小時的生產效率是高是低,這筆錢都不能少。

外判的合約獨立司機須要承擔員工職責,強積金和醫療保險卻都是自費,合約亦不包括任何醫療福利,全都要靠自己。

Uber節省的這些成本,其實最終由司機「埋單」。根據Ridester數據,Uber司機平均收入每小時10美元到15美元,在美國大城市可能每小時25美元,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區,一般每小時不到10美元。對於沒有什麼技能的司機,其他發展機會不多,這種收入算是不俗,但肯定不可能稱得上是豐厚,足以令人打消跳槽念頭,尤其是司機須自購車輛,又要自費購買保險和燃油……如果換轉傳統招聘模式的公司,這些開銷可能全由公司負責。

零工經濟困局(最終)浮面

可以肯定這是一大難題,最近這個計時炸彈終於引爆。Lyft和Uber司機便在9月聯合舉行示威遊行,全城矚目,引來各界關注他們的低薪和惡劣工作條件。到11月,Uber司機更聚集在公司幾位主要投資者大宅前示威抗議。

美國一些州份亦開始推出措施保障外判合約員工,這些員工承擔長約員工的職責,同樣接受公司編制,卻不被歸為此類。加州在9月通過AB5法案(暫時在1月1日生效,但之後須面對司法覆核),將公司大量加州司機重新歸類為全職僱員,享有所有相關權利和特權。其他州份亦在商討類似立法。

Uber和Postmates在2019年最後一天提出訴訟,阻止AB5生效。不過即使他們成功推翻AB5法案,但公平原則已經喚起社會關注,這股浪潮最初推動這項法案,往後亦將繼續發酵。

太多變數存在隱憂

外判合約員工與公司之間劍拔弩張,問題看來無可避免,只是仍未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無論如何,這種緊張關係不可能輕易化解。在自動駕駛系統成熟之前,根據Uber目前的財政狀況,確實需要一支低成本的工作團隊,因為無須對這類外判員工提供保障收入。不過公司這類員工已經越來越不滿,不再想這樣賤賣勞力和時間,況且他們又要提供座駕,不時與Uber其他外判司機爭一日長短。公司預期2021年將實現盈利,但這種發展趨勢卻帶來隱憂。

對於這種避無可避的矛盾,其實有一種科技可改變一切,可惜在這個解決方法看到眉目之前,投資者最好還是別沾手Uber股票。

分享給你的朋友
About The Fool 5810 Articles
文章獲The Motley Fool授權轉載,並由HK MoneyClub翻譯 Original www.f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