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悄悄地複製京東業務模式

阿里巴巴(SEHK:9988; NYSE:BABA)和京東(NASDAQ:JD)這兩間中國最大電商企業主要以不同業務模式運作。

阿里巴巴旗下網購平台向第三方賣家收取上架費和佣金,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履行訂單,不會持有任何存貨。京東是一間直銷零售商,會持有存貨,以自家物流網絡履行訂單。

京東的收入比阿里巴巴高,但利潤率遠低於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經聲稱京東採取的低利潤方法「不會有好結果」,而京東創辦人劉強東則宣稱阿里巴巴依賴第三方賣家會令買家面對假貨風險。

可是,在過去數年,阿里巴巴悄悄地透過旗下直接進口服務及盒馬鮮生、天貓超市和銀泰實體店拓展業務至直銷零售市場。讓我們更深入研究這些業務,看看為何這些跡象顯示阿里巴巴正悄悄地朝京東方向邁進。

細看阿里巴巴新零售業務

阿里巴巴將旗下實體店稱之為「新零售」業務,公司將這些店舖連同旗下直銷業務綜合在旗下核心商業收入的「其他」分部之下。

上季阿里巴巴核心商業收入按年增長40%至人民幣1,012億元(142億美元),佔收入的85% 。在總額當中,「其他」收入急升125%至人民幣182億元(25億美元),部分原因在於收購網易(NASDAQ:NTES)旗下考拉跨境電商購物平台。

剔除兩季的「其他」收入,阿里巴巴核心商業收入按年僅增長29%,僅僅比得上京東上季增長,這顯示阿里巴巴越來越依賴旗下實體店以及天貓國際和考拉等新購物平台的增長,這些新購物平台以自家倉庫與物流網絡履行跨境訂單。

所有這些業務的利潤率比旗下核心網上購物平台為低。此外,阿里巴巴近期增持物流平台菜鳥,股權由51%增至 63%,令公司邁進一步成為類似京東的第一方物流市場參與者。

上季阿里巴巴從菜鳥賺得的收入按年增長48%至人民幣48億元(6.66億美元),佔收入4%,但仍屬於低利潤收入。如果剔除菜鳥、新零售業務及直接進口業務,阿里巴巴核心商業收入上季僅增長28%。

越來越依賴較低利潤收入

簡而言之,阿里巴巴核心商業業務越來越依賴低利潤業務去推高收入增長,這解釋了為何上季業務經營利潤率按年下跌180個基點至 31.7%,經調整EBITDA利潤率亦由41.1%跌至38.1%。

由於阿里巴巴核心商業業務是旗下唯一賺錢的業務,這些利潤補貼旗下蝕錢雲端、數碼媒體及創新業務的增長,故這種趨勢令人憂心。

同時,隨著京東物流服務進化為能夠提升其利潤的其他公司第三方服務,京東經營利潤率最近數季出現增長。因此,京東經營利潤率過去五年出現增長,而阿里巴巴則下跌:

擴大護城河就是一切

阿里巴巴發現投資實體店、跨境電商購物平台和物流平台將會窒礙盈利增長,但這些舉措亦能拓闊其競爭護城河。

公司拓展至實體店領域抗衡達達-京東到家這間由京東與沃爾瑪(NYSE:WMT)成立、提供橫跨54個城市約20,000間實體店網絡送貨服務的合營企業,亦都抗衡騰訊(OTC:TCEHY)旗下微信支付這個與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競爭的電子支付平台。騰訊和阿里巴巴均積極將實體零售商捆綁至這些支付服務。

阿里巴巴收購考拉令公司成為中國跨境電商龍頭,在直接進口海外貨品方面較京東佔優。阿里巴巴增持菜鳥亦有助公司在送貨效率方面能夠與京東匹敵。

在上季與分析師進行的電話會議,阿里巴巴行政總裁張勇表示,透過將品牌捆綁至旗下電商生態系統,並「賦予」零售商新技術,公司的新零售策略將會「進一步擴大」其潛在市場。財務總監武衛亦指出,阿里巴巴將會「繼續投資」菜鳥旗下物流平台。

重點

雖然面對這些挑戰,阿里巴巴仍然是穩健增長股。分析師預期,阿里巴巴來年收入和盈利將分別增長29%和23%,對於一隻遠期盈利24倍的股票而言,增長率非常高。

然而,投資者應注意,核心商業業務越來越依賴利潤較低業務去推高收入增長。這些舉動會加強其生態系統,但亦反映京東的舉動,這顯示其勁敵的舉動畢竟並非「那麼糟」。

分享給你的朋友
About The Fool 5811 Articles
文章獲The Motley Fool授權轉載,並由HK MoneyClub翻譯 Original www.f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