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投資者忽略的一點:該地方股市到底work唔work?

過去5年Brown Forman (NYSE:BF.A)(NYSE:BF.B) 股價一直跑贏標指,即使今年爆發疫情依然表現出色,當前是否可以繼續高追無誤?

「我覺得應該投資xyz國家的股票,因為該國家有很好的經濟增長潛力。」你有沒有聽過以上投資論點或有過以上想法?這論調聽起來好像很合理。畢竟一個地方的企業盈利長遠應該與經濟增長掛鈎。但想深一層,過去十年中國無疑是地球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方之一,但反映中國整體股票市場的滬深300指數卻只升了不足20%(平均年增長約1.8%),且到現在(約4100點)還遠未恢復2007年高位的水平(5335點)。反觀已達發展國家水平,經濟增長遠不及中國的美國,美股(S&P500)近十年卻翻了兩倍(平均年增長約12%),且接連破頂,回報冠絕全球。我們不禁要問問除了經濟增長外,還有什麼因素在影響一個地方的股票市場回報。

比經濟增長更重要:資本市場的生態鏈

除了經濟增長外,一些特殊的政府政策當然也影響股票市場回報。QE無疑助長了美股的升勢,但事實上近十年中國政府「放水」的力度一點也不比美國弱。另外,一些稅務政策也影響股票市場。例如印度9月宣佈減企業稅便促使印度股市在短短三個多月間上升了超過10%。但這都是一些短期的刺激,這裡要說的是影響股市長遠表現,除經濟增長外的另一重要因素:資本市場的生態鏈

所謂資本市場的生態鏈,指的是股票市場、資本市場、乃至整個經濟制度是否有利股東回報。股票市場方面,企業管治及證劵市場監管尤為重要。該市場的公司是否慷慨與小股東分利還是不停合股供股當小股東是「水魚」?證劵法律架構是否足夠保障小投資者及有利維權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s)進行相關操作?

資本市場方面,從公司草創到上市是否有一條健康的生態鏈供不同持份者參與?機構投資者是否活躍?經濟制度方面,對私有產權有否足夠的保障?還是大部份的企業盈利、權力都落入「國家」而非投資者手中?這些問題都影響著一個地方股票市場的長遠估值。

以中國大陸為例,過去十年雖然經濟發展迅速,有增長潛力的公司比比皆是,但資本市場的生態似乎還不太有利投資者。眾所周知,比起香港及美國市場,中國內地股票市場成交是以散戶為主的。相比多以長線投資為本的機構投資者,這些散戶的持貨期通常較短,不利股票長遠漲幅。

此外,中國的證劵市場條例似乎不利投資者或小股東進行維權,經濟利益及權力分配通常也掌握在國家手中。這些因素都使上市企業的業務利益集中在國家層面。私人股東在分不到很多的經濟權力及利益底下當然不願意以高價購買公司的少數權益(也就是公司流通在市場上的股票)。

相反,把以上環境調轉,就會看到一些美國股票市場何以能接連破頂的端倪。

愚人要點

以上論點只是拋磚引玉,以中國及美國資本市場的一些特色為例難免過於簡化兩地差異及流於表面。重點是投資者選擇投資在哪一個股票市場時–––假設投資者無意選擇個別公司而是投資在某一個地方的整體股票市場的ETF基金–––除了考慮該地方經濟是否具有增長潛力及股市估值是否合理外,更要分析該地方的經濟制度及資本市場生態,衡量回報最終會否流向投資者。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