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phabet (NASDAQ:GOOG) (NASDAQ:GOOGL) 旗下的Google已貴為全球搜尋引擎龍頭,過去曾批評中國政府入侵多個維權人士的Gmail帳戶,更在2010年全面撤出中國內地,拱手將中國搜尋市場讓給對手百度(Baidu) (NASDAQ:BIDU)。
不過過去12個月,Alphabet股價升近30%,百度卻下挫超過30%。Alphabet的核心廣告業務收入繼續錄得雙位數增長,令投資者大為驚喜,但百度面對中國經濟放緩和其也廣告平台勁敵的進逼,增長乏善可陳。
從兩者業績看來,Google撤出中國是明智之舉,而素有「中國版Google」美譽的百度卻較預期失色,投資價值落後。然而,若深入看看Google的數據,就會發現多方面其實亦亮起紅燈,情況與百度相似,種種跡象顯示這家企業可能會遭遇中國對家相同的命運。
具顛覆性的對手正虎視眈眈
據StatCounter數據顯示,百度仍然雄霸中國近三分之二網上搜尋市場。然而,中國許多互聯網用戶正開始使用其他平台上的搜尋器,例如騰訊的微信、搜狗的語音搜尋應用程式、字節跳動的今日頭條應用程式,還有阿里巴巴的網上銷售平台。因此據研究機構R3資料,百度現時收入在中國數碼廣告市場排名第3位,僅次於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
Google正面對類似挑戰,包括Facebook (NASDAQ:FB) 等社交網絡和Amazon (NASDAQ:AMZN) 等電子商貿平台。Google雖然曾試圖打垮兩者的社交媒體王國和產品搜尋市場,可惜屢戰屢敗,更在智能語音技術方面被Amazon遠遠拋離。
Google和Facebook仍然是全球數碼廣告平台的龍頭,但Amazon的版圖正在迅速擴大。據eMarketer資料,Amazon去年已經貴為美國第3大廣告公司,市場份額或者已從2019年的7.6%增至2020年的8.6%。另一方面Facebook和Google的「雙頭壟斷」優勢正受威脅,期內從60.9%跌至60.7%。
Google面對的勁敵目前還沒有百度那樣多,但Google在社交、流動通訊、電子商貿和語音搜尋市場的劣勢,隨時成為致命傷,以致敗給其他對手,例如Facebook或Snap這樣較小的社交網絡,又或是Amazon。
成為監管機構盯上的主要目標
一名中國學生3年前根據百度搜尋引擎的結果,誤購未經批准的治癌藥而身亡。百度過程中收取廣告費,才會將該則資訊放在搜尋結果較前位置,結果陰差陽錯釀成悲劇。這次事件導致中國政府勒令百度暫停醫療保健相關廣告。之後中國政府亦打擊電子遊戲和金融科技行業,重挫這些高速增長市場的廣告支出。
今年早前,中國監管機構勒令百度暫停旗下新聞應用程式,並要清除令人反感的內容,又從搜尋平台刪除超過10億則不當廣告。當局種種要求可謂雪上加霜,導致百度廣告業務加速放緩。
另一方面,針對Google的監管機構不只一個,在全球各地正受反壟斷和隱私調查的困擾。歐洲方面,由於Google去年將旗下第一方應用程式與Android捆綁起來,以致遭到當局重罰50億美元,今年初又因為AdSense生態系統採用「轟炸式」廣告策略而被歐盟罰款17億美元,另外又因逃稅而遭到法國罰款10億美元。
美國方面,首先是來自50州的州檢察長領導的一項新調查,然後美國司法部又針對Google擬收購Fitbit展開調查,公司亦不斷面對分拆要求。這些監管不利因素並無阻礙Google的銷售額,公司在這方面依然錄得雙位數增長,但卻可能削弱Google在某些市場的競爭力,令利潤率受壓,以致公司更難對抗Amazon這類強敵。
漁翁撒網,未來發展大計欠缺焦點
百度正致力將業務拓展至核心搜尋引擎以外的領域,目前包括多個清晰的方向,例如人工智能和語音搜尋技術、聯網汽車、小程式和雲端平台。此外,公司亦出售金融科技等非核心資產,致力精簡業務架構。
Google亦投資無人駕駛汽車、雲端平台、人工智能和語音搜尋領域,母公司業務同時伸向多個全新方向,包括醫療保健、電子商貿,甚至熱氣球互聯網技術。此外,公司經常推出未受市場青睞的產品,包括Google+、Google Stadia、Google Play Pass和大量通訊應用程式,但這些計劃都缺乏足夠支援,無法取得長期增長。
Alphabet在這些不同領域的押注並未對現金流造成打擊,手持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可轉讓證券仍然由2018年底的1,091億美元升至第三季的1,212億美元。然而,連串舉動反映Alphabet對未來並無明確計劃,假如目前的產品或服務已經江河日下,註定要被淘汰,那麼Alphabet就會更加難說服用戶或合作夥伴採用旗下的新產品。
總結要點
Google的命運還不致淪落如百度,因為坐擁無可匹敵的規模,又壟斷多項關鍵技術,包括雄霸全球的搜尋引擎、網絡瀏覽器和手機作業系統,而且業務遍及多個國家,更能分散風險。
不過,Google並非萬無一失,近年業務上的弱點就越加明顯。除非沒有Amazon這類勁敵,又不會經常推出受市場冷落的產品,還有不惹來監管機構的注視,那麼公司未來幾十年才可望勉強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