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鄧普頓,在 84歲時被英女王授予爵士爵位的他是一位投資人,而且並非是成功的投資者這麼簡單,他還被 《福布斯》稱為「全球投資之父」和「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之一」,《紐約時報》亦評他為「20世紀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可見其在投資界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撇除這些名銜,鄧普頓的投資履歷亦令人震驚,他以1萬美元借款,創造出 220億美元的財富。他的鄧普頓集團旗下共同基金,在經歷了石油危機、東歐劇變、兩伊危機等投資黑天鵝事件後,年化投資收益依然在 13.8%的高位,他的投資之道究竟是甚麼?
投資的態度:謙卑及道德標准
鄧普頓是一名基督徒,禱告是他的日常,更是他每次重大的投資活動或投資會議必做的小儀式。這看似是很平常又意義不明的事,但對鄧普頓而言,這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能夠讓他保持平靜的心態。做投資的人其實非常容易膨脹,初遇幾次盈利和回報超乎預想的投資,就會有點飄飄然,猜想自己是否天生的投資奇才,甚至不斷向外界炫耀。若得到身邊朋友的吹捧,更容易令個人信心爆棚,在做投資決定時,會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理性投資,又或誤把「作為投資奇才的我的投資決定應該錯不了」的觀念當成投資的考慮因素之一,更甚者縱使接連遭到幾番投資失利,會把這些失敗外在歸因至「時不予我」。要等到明白自己的錯誤及不足,可能就浪費了眾多的時間、金錢及投資機會。
而禱告的一大特色,是「感恩」,即是並不把成功完全的內在歸因,導致自我感覺良好,保持一個平靜的內心,在這樣的心態下才會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從而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得到更好的投資結果。當然禱告只是一個形式,這裡的平靜心態才是根本所在,投資者可以自己的方式,殊途同歸的保持良好心境。
鄧普頓投資的另一個特色,是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他從不投資酒精、煙草和賭博類等企業。要知道買入一間企業的股票,相等於給予該企業資金以進行商業發展,鄧普頓不投資這些企業一來是認為如此的賺錢不能完全的「問心無愧」,二來亦認為這些行業並不能永久的持續發展,會在教育水平愈來愈高的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式微。
投資的思考:遠離喧囂,獨立理性
有人認為投資是一場資訊戰,誰的信息較快較多,誰就較接近勝利。然而,到了科技高度進步的今天,每一分鐘的新資訊都差不多超出我們一腦的一天負荷,信息過多反而成為了我們這個年代投資者的阻礙。
由每天開市前就不間斷轟炸的財經節目往往會動搖了投資者一貫的投資習慣。鄧普頓則認為,投資者需要做到的就是遠離這些資訊。這些大眾媒體的報道與大市的投資取態高度關聯,若投資者跟著這些資訊投資,就只會淪為大市的一員,永遠不可能勝過大市。投資者應做的,是從基本功著手,緊密關注國家相關政策,多了解一點金融知識,並在投資前,至少要知道企業的業務及出類拔萃之處,如自己缺乏相關專業業務的知識,便請專家幫忙。不了解企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前景,這種盲目投資的習慣很可能導向血本無歸的結果。
投資行動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准
現時不少證券所或銀行的網上平台都有模擬組合這一功能,讓投資者不用真的投放金錢,純粹如學術上的測試自己的投資眼光。但有趣的是,很多投資者的模擬組合都比實際組合回報得更高,反映出不少投資者在投資的理論操作等都不俗,但一旦要用真金白銀去投資時卻被自己的心魔操縱了。要知道,你的模擬組合遇上金融海嘯的話,你才不會恐慌,反而會僥倖的想:幸好我沒有真的在投資呢!
對鄧普頓而言,沒有行動的理解都是空談。模擬組合自然亦有其用處及存在意義,但不能單純地認為實際投資時能簡單地把模擬組合表現複製出來。因此我們要更懂得從真實的投資操作中反思,在投資世界,投資的行動是唯一最重要也值得重視的觀點,其他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