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易受蒙蔽的假象:增長VS股本回報

分析業績可算是股票投資不可或缺的步驟,但流於表面的分析就容易令散戶被表面增長所誤導,買入一隻表現參差的股票。

盈利走勢不全面

業績表現主要由三個報表來展示──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不過,多數散戶通常只會著眼於損益表的數據。原因相信是損益表項目簡單易明,而且夠直接。一家公司若能將收入翻倍,或將盈利翻倍,通常會被視為產品具競爭力,及管理層有質素的證據。但這簡淺分析卻忽略了一個散戶容易輕視的重要數據──公司在期內的資本變化。

管理層可以透過擴大公司資本來增加投資,即使新增投資表現遠較原來表現遜色,只要項目產生到至少正數回報,集團的收入和盈利仍然會增加。換言之,只要將新增資本用於再投資,無論投資回報好壞,只要有錢賺,哪怕是只有1元,整體收入和盈利在數值上都會上升,但整體回報率卻可能會因為再投資回報低而下跌。這樣一來,依賴盈利趨勢來判斷業務表現的投資者就會被表面增長誤導,買入了一檔投資回報持續衰退的股票。

保留盈利形成增長幻象

一個可讓管理層靜悄悄,不知不覺地增加公司資本的方法,就是「保留盈利」。保留盈利雖屬股東權益,但仍是由公司來管理,可視作「新增資本」。舉個例,公司A有100元資本,管理層可以持續實現到15%股本回報,但不保留任何盈利;公司B同樣有100元資本,雖只實現到10%股本回報,但仍保留約80%盈利作再投資。

由於公司A將所有盈利分派,不作任何再投資,其在10年後的盈利依然會是15元。但公司B持續將每年所得80%盈利用作再投資,資本會漸漸增加,即使股本回報率未有提升,盈利仍會持續增長,甚至在十年間翻倍,超越公司A。若從收入及盈利的角度片面分析,只考慮到盈利趨勢的散戶投資者,就有絕大機會選擇了公司B,但事實上,更能有效運用股本來為股東賺錢的卻是公司A。

因此,分析要更為全面,其實很簡單,只要分析盈利趨勢時,將股本規模納入考量就足夠,而一個最實用的指標,就是股本回報率。若將上例兩間公司的股本回報作出較,勝出者無異是真正為股東帶來更高收益的公司A。

結語

財經新聞,甚至大行報告的分析通常以收入和盈利增長為焦點,變相就令讀者更專注於一間公司的收入增長了多少,盈利又增長了多少。單單著眼於收入和盈利趨勢,未必夠全面,投資者就容易買入「假增長,低回報」的業務。股本回報率就可將公司期內新投入資本納入考量,讓投資者可用公司所產生的真正回報率來分析比較。在做投資決定前記得要從多角度評估。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