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顯示,18 歲至59歲的香港人之中,78%有儲蓄習慣,並認為有78萬港元儲蓄「傍身」才有安全感;但年齡50至65歲的準退休人士卻認為要有524萬儲蓄才有安全感。這樣看來,78萬只可當「應急錢」小金庫,和大家認為需要的524萬退休金相差甚遠。兩筆錢都要靠儲蓄得來,收入有限,怎樣做才可以兩者兼顧?
先搞清楚「應急錢」和「退休金」的概念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儲蓄就是儲蓄,有什麼好分類的;這就大錯特錯了。雖然都是自己的錢,沒有清楚劃分,很容易迷迷糊糊便花掉,有需要時就捉襟見肘。
所謂應急錢,是3至6個月的必須生活開支,包括屋租或樓宇供款、交通、伙食、子女學費、保險等費用,萬一突然失去收入來源,例如被炒魷魚或生意收攤,應急錢就成為安全網。
退休金是強積金以外,支持退休生活所需要的儲備。退休金要預備多少,每人的準則不同,上述的524萬,是2019年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所作的民意調查得出的,訪問覆蓋308位50至65歲的準退休人士,有一定代表性。
年輕重視退休金,中年重視應急錢
應急錢和退休金並不是Or,而是And的概念,兩樣都要同時兼顧。一般人年輕時收入不高,每月有盈餘已很難得,又覺得退休是很長遠之後的事,稍有一點積蓄傍身就算;這就很錯了。若以524萬退休金作目標,需靠複利長時間累積滾存,越年輕開始越容易達標。所以年輕時,哪怕是每月幾百元,也要養成定期儲蓄退休金的習慣。
相對而言,步入中年,3個月的應急錢這時可能已不夠,12個月才稱得上安全,原因是在這年紀萬一碰上裁員或其他財務打擊,「翻身」的時間相對較長,這時若要從退休積蓄支付生活費,對晚年財務將產生一定風險。
應急錢及退休金都「只進不出」
應急錢和退休金的最大不同,是前者只需存夠所需金額便可,後者則無上限、越多越好。而兩筆錢的共通點,就是「只進不出」,除非是緊急事故或退休,否則一毛錢都不能動用。
應急錢,可以港幣定存開獨立戶口儲起,動用不到可放著不斷賺利息,有急事時仍可隨時用得到。
退休金的儲蓄方法就彈性許多,以長期投資型的資產組合最為理想,包括股票、債券、實物、物業等,目標是穩定及長期的回報;亦可多利用今年政府新推出的「合資格年金保費」及「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的稅務優惠。
錢永遠賺不完,但如果今天的你已預備好一筆「應急錢」,退休金亦在慢慢累積中,人生的財務煩惱已大大減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