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每月收入固定,流動支出卻一大堆,此外還要儲錢買車買樓旅行供子女讀大學再加醫病退休,於是「慳家」像減肥一樣,成為了許多人的畢生事業。賺錢已夠辛苦,如何不讓「儲不夠錢」的壓力成為額外心理負擔?要儲多少錢才夠?
年紀越大,對儲蓄的安全感越低
根據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在今年9月所作的調查,發現18至59歲的人們78%有儲蓄習慣,對自己現有儲蓄的「安全感」評分是56.1分 (100分滿分);年紀越大的族群,安全感越低。而年齡介乎50至65歲的準退休人士,認為需要524萬港元儲蓄才有安全感。
以上的數字是平均值,個人差別一定有,但可從而知道,儲蓄夠不夠這件事實在令人在意。由於近年強積金、年金、退休金等話題相當熱門,坊間不乏如「擁千萬身家才可退休」之類的說法,同時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費用越來越貴,這一切都容易令人感到沮喪,好像怎麼儲也儲不夠錢。
儲錢儲得聰明,先計掂3條數
未來會怎樣,只有天知道,但未來就如投資風險一樣,某程度上是可以計算和管理的。將來錢不夠花的風險,主要來自以下3個因素:第一,壽命;第二,健康;第三,突發事故。
香港人平均壽命84歲
香港人全世界最長壽,根據最近期的聯合國統計數據,香港男性平均壽命81歲 ,女性87歲。不過,看平均數字從來不用太認真,因為個人差別可以很大,而且歷史數據並不能預測未來。現時醫療科技進步,大眾對健康保健意識提高,在不久的將來能活到120歲一點也不奇怪,甚至如Yuval Noah Harari著作Homo Deus所述,人類已向「永生」的方向前進。從理財角度,壽命長短的實際考慮包括家族歷史、健康狀況、生活習慣等;現時大部份保險公司都以100歲作為標準,可以此作參考,再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
健康狀況對退休財務影響極大
壽命也許天注定,但健康狀況很大程度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這條數相對容易計。一生大致健康的人,花在醫療上的費用相對低,但用在旅行、運動或休閑活動的花費卻相對高;相反,如果周身病痛,很多活動不能參與,錢都花在醫療甚至長照上。
計這條數最快的方法,是先做個專業體檢,再找位保險經紀聊一下,無論現在什麼年齡,大致都可估算到一生要花多少醫療費用,然後就要考慮如何為自己作好適當的醫療保障了。
意外事故不能不計
講明是「意外」,意料之外又怎麼計呢?其實,會導致財政問題的意外,來來去去不外乎危疾、天災人禍、離婚、失業等,並非完全計不到。應付的方法,是準備一筆相等於一年所需生活費的「意外基金」,並善用各種保險。
計掂以上3條數,基本上已把令人最坐立不安的不確定因素,一次過處理;覺得自己「儲極都唔夠」而產生的不安感,其實絕大部份皆由此而起。至於其他的生活費用包括衣食住行娛樂等,豐儉由人,把握量入為出的原則便可以。
一旦有了清晰的財務計劃,就不用再想太多,把「儲極都唔夠」的念頭消滅,時間花在認真地生活,這才真的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