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已同意以21億美元現金收購Fitbit (NYSE:FIT) 。收購行動使這間Alphabet(NASDAQ:GOOG) (NASDAQ:GOOGL) 附屬公司在可穿戴設備市場站穩腳步,多年來,公司積極授權Wear OS(Android智能手錶操作系統),希望在此市場大展拳腳。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Fitbit在第二季佔智能手錶出貨量約10%。
雖然如此,市場領導者蘋果(NASDAQ:AAPL)依然遙遙領先其他公司。Apple Watch在第二季佔智能手錶出貨量46%,帶動此科技巨企的可穿戴設備收益在第四財季升54%至65億美元。
重點是蘋果的可穿戴式銷售使消費者在升級更加昂貴的硬件時,傾向選擇iOS多於Android。這正正是Google希望一決勝負的重點。
建立生態系統
蘋果比所有競爭對手做得更好的一點,是建立了一套硬件和服務生態系統,系統內各個範疇互相配合,提供了更出色的用戶體驗。Google則成功開發一系列可以互相配合的設備,包括Google Home智能揚聲器、Nest恆溫器和智能相機、Pixel手機以及Chromecast設備。
Google的設備與服務高級副總裁Rick Osterloh在宣佈是此收購後稱:「我們相信,把科技融入生活之中,在您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全天候協助,才能發揮科技的最大功用。」可穿戴設備是Google硬件系列缺少的重要一環,可在您需要時提供協助,同時隱藏在生活之中,期間收集有用數據。
Google的服務生態系統比蘋果的開放度更高,而Google的硬件和軟件與其他Google設備搭配使用,才能發揮最佳效果。蘋果獨有的殺著是鼓勵蘋果用戶購買更多蘋果設備。例如與其他可穿戴設備(包括Fitbit設備)相比,Apple Watch可在iPhone配合下才能發揮更強大功能。
手錶和耳機等可穿戴設備日益普及,使Google有機會阻止Android用戶轉投至iOS陣營,甚至吸引部分iOS用戶轉用Google設備。如Google使用Fitbit的專業知識,運用簡單的Google軟件建立吸引的智能手錶設備(就如利用HTC開發Pixel手機般),消費者便可能更有理由選擇Google多於蘋果。
Google的聲譽可能造成影響
蘋果比Google做得更好的另一點,是在數據私隱方面有更佳聲譽。蘋果早在多年前已致力把Siri的數據處理程序儲存在內部,不會把用戶的查詢傳送至雲端大型數據庫。其他大型科技公司面臨數據私隱政策的審查之際,蘋果則宣揚公司在私隱事宜上的立場。
在這方面,Osterloh承諾:
我們會維持收集到數據及其原因的透明度,絕不會把個人資料出售給任何人士。Fitbit的健康數據不會用於Google廣告。我們將會讓Fitbit用戶查看、移動或刪除其數據。
但消費者普遍不會根據品牌或公司的說法做決定,而是視乎他們對一間公司的觀感。這些觀感不一定符合事實,但足以左右消費者怎樣看待一間公司的行動。
蘋果把Apple Watch打造成最為個人化的設備。對部分消費者而言,可能需要踏出一大步,才能信任Google收集您的個人資料,包括健康、全天候心率,以及智能手錶內其他可追蹤數據點。
雖然消費者擔心私隱問題,但Fitbit應可助Google一臂之力,在不斷發展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佔據重要地位。如Google把設備納入其硬件和軟件生態系統,並使設備融入生活之中,將可望與Apple Watch一較高下。最終,Google始終需要打破Apple Watch-iPhone的共生關係,才能減輕對Android手機業務的威脅,而Fitbit可能是其中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