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險股的表現都比較黯淡,不少企業股價都輾轉向下,這會是入市的好時機嗎?我們要先看保險行業的前景其實如何。
簡單而言,保險業前景就取決於兩方面:1)未來會有多少人買保險,及 2)每個人平均買多少保險。
而這兩點都有其相應指標,分別是保險密度及保險深度,而兩者的公式如下:
- 保險密度 = 國內總保費 / 總人口
- 保險深度 = 國內總保費 / GDP
保險密度反映出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而保險深度就是保險業相對國家總體的發展速度。保險業最主要的是壽險業務,我們今天也集中在這方面討論。
去年中國的壽險密度為每人 1485.11元人民幣,壽險深度為2.3%。而同期美國的壽險密度為每人逾 4,000美元,折合逾 28,000元人民幣,壽險深度約 13%,另外,英、法、韓、日等國家雖然不及美國,但它們的壽險密度亦有每人逾 3,000美元,壽險深度在 10%左右,中國目前的壽險業務難以望其項背,還有龐大的提升空間。
有研究指:當人均GDP達到3至5萬美元時壽險的深度就基本穩定在7%左右。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 9,780美元,假設中國保持 GDP 6%增長速度,升至 3萬美元GDP大概需要 20年時間。以國家人口 14億計,20年後GDP約 44億美元,壽險深度 7%即約 3.07萬億美元的保費,折合約 21.52萬億元人民幣。
反觀 2018年全國壽險總保費收入2.1萬億元人民幣,即 20年後有約 10倍增幅。同時,目前中國的保險滲透率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對生活水平要求提高的當下,國民保險意識亦不斷提升,保險行業長遠前相信並不足慮。
中國平安:合理價格的優質股
今年中國平安(SEHK:2318)的新業務價值增長表現一般,但事實上其他幾家上市保險公司都有相同現象,這可能是目前整個保險行業增長的一個瓶頸。這個時候對投資者而言反而是利好消息,讓我們有更佳的入市機會。
平安基本涵蓋金融行業的各個小分支: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而且大多有不俗表現,讓集團的綜合優勢要勝其他保險同業。從估值看,平安的 PEV 約 1.39 ,與 2017年股價約 60港元的平安基本持平。雖然目前經回調後的平安估值仍不是超便宜,但是處於合理水平。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與其以低價買入普通股,不如以合理價買入優質股。投資者不妨多加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