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VS星展 哪間更應買入?

恒生(SEHK:11)在本地銀行股中有著領導地位,而且背靠跨國大銀行匯豐(SEHK:5),業務增長力與財務穩定性都相當吸引。星展(DBS)(SGX:D05)足跡遍佈亞洲,被視為東南亞市場的龍頭銀行之一,更由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Temasek)加持。到底哪間更值得投資呢?以下我們從3大指標比拼:

1.淨息差

財年 星展(DBS) 恒生
2014 1.68% 1.90%
2015 1.77% 1.83%
2016 1.80% 1.85%
2017 1.75% 1.94%
2018 1.85% 2.18%

數據來源:星展銀行,恒生銀行

淨息差可量度銀行利息收入,扣除資金成本後,相對生息資產的利潤率,反映銀行的核心運作──將低成本資金轉化成高收益貸款的表現。比率越高,就反映出銀行的貸款定價能力越強,控制資金成本能力越高。無論是數值上,或趨勢上,恒生的表現似乎較優勝。

兩間銀行的淨息差分別,卻並不一定是因為恒生銀行的營運更有優勢,或盈利能力更強。要知道港幣是與美元掛勾的,但新加坡卻沒有這樣的制度。美國聯儲局自2015年底至2018年間的加息舉動,對香港利率市場的影響就有可能會因為掛勾的關係而較其對新加坡利率市場的影響更迅速和直接。

恒生作為香港本地領導銀行,當然以香港市場為核心。星展銀行雖有經營香港業務,但新加坡市場的貢獻才是集團之最,在2018度佔集團總收入62%。換個角度來看,以香港為核心的恒生就可以搭個順風車,受惠於過去兩三年間聯儲局加息決定所帶來的利率上升趨勢,但香港業務貢獻較低的星展所受惠的程度就遠較恒生低。

勝出者:恒生

2.客貸款對總資

財年 星展(DBS) 恒生
2014 62.5% 52.1%
2015 61.9% 51.6%
2016 62.6% 50.8%
2017 62.4% 54.5%
2018 62.6% 55.7%

數據來源:星展銀行,恒生銀行

批出貸款可以為銀行產生利息收入,而客戶貸款對總資產的比例就反映銀行將資產投放在銀行核心業務的比例。除了客戶貸款等生息資產外,銀行亦可透過其他業務來產生收入,例如理財產品銷售所得佣金、證券買賣服務所得交易費、及日常銀行服務所得行政收入等。

這方面,星展銀行的比率較高而且更穩定,而恒生的數值就有明顯升幅。這亦可歸因於兩間銀行所屬核心地區的利率走勢不一。美國加息或會推動零售及商業客戶提前借用低成本資金,而本地利率對美國利率的敏感度較高,主力香港市場的恒生銀行就更能受惠於市場貸款意欲上升。由於新加坡利率與美國利率的敏感度較低,星展就未必可受惠於市場把握低息環境提前借貸的氣氛,是以客戶貸款對總資產比率未有顯著變化。

勝出者:平手

3.資回報率

財年 星展(DBS) 恒生
2018 1.03% 1.59%
5-year average 0.96% 1.52%

數據來源:Morningstar.com

到底銀行將資產分配於客戶貸款等生息資產,及其他營運資產的回報是否理想,資產回報率就是最好的量度指標。資產回報率反映出銀行整體營運所得淨利潤,相對整體資產的吸引力。兩間銀行相比,恒生銀行的表現顯著地優勝。

銀行的營運模式會衍生龐大槓桿,可進一步放大銀行的資產回報。恒生銀行的槓桿作用雖然不及星展,但由於基數確實較優勝,恒生的股本回報率同樣較星展高。恒生的2018年度及五年平均股本回報分別為15.42%及14.77%,星展就只有11.38%及10.66%。

勝出者:恒生

結語

雖然星展銀行所涉足的市場較恒生廣,但論業務表現,主力本地市場的恒生銀行仍較優勝。若要在兩者之間選其一,恒生似乎是更吸引的選擇。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