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報告指,這家電子商貿巨擘的第三方銷售平台越來越像阿里巴巴的淘寶。
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報導,Amazon (NASDAQ:AMZN) 積極吸納中國商家,隨時令旗下美國銷售平台充斥劣質商品。報導指在5月至8月,Amazon發現10,870件商品「被聯邦機關裁定為不安全或帶有欺詐性標籤,又或並無按照聯邦法例規定附貼警告字句,或屬於聯邦監管機構的違禁品」。
該報導引述Marketplace Pulse的估計,Amazon獲最多評論的10,000個帳戶中,38%來自中國,較3年前多出25%。該公司亦指1,934個商家的地址無法確認,其中54%實際上來自中國。
Amazon則指出該報導38%數字「過分誇大」,而Marketplace估算的方法亦存在缺陷。不過Amazon向中國商家大開門戶,會不會引火自焚?
了解Amazon中國業務策略
若要了解Amazon為何打算吸納中國商家,則要回顧這家公司之前怎樣在中國遭遇滑鐵盧。Amazon早於2004年便進軍中國,當時以7,500萬美元收購網上書城Joyo.com,並將之改名為Amazon China。
Amazon China從未對阿里巴巴 (Alibaba) (SEHK:9988; NYSE:BABA) 或京東(JD.com) (NASDAQ:JD) 的中國市場份額構成太大威脅,結果該公司今年初終於將該平台關閉大吉。然而,Amazon並未完全撤走中國的投資,在阿里巴巴的天貓仍設有商店,亦向中國商家開放第三方銷售平台。
此舉大幅推動第三方產品的銷售額,佔其商品交易總額超過一半,但不久之後,卻招來客戶對冒牌貨和劣質商品的投訴。同時,Amazon的商家亦要與中國的廉價品周旋,苦苦掙扎,而Amazon許多自家品牌產品亦都是出自中國商家。
眼見勁敵Walmart (NYSE:WMT) 和 Target (NYSE:TGT) 窮追猛打,而且均在出售廉價產品,Amazon這種策略有助加固其護城河,迎抗強敵步步進逼。此外,Amazon的本土市場已經成熟,增長放緩,此舉亦有助刺激美國市場的銷情。根據CIRP的資料,Amazon已在服務美國超過1億Prime會員,不大可能再吸納更多客戶,因此需要推出新招,才能推動每名美國會員的收入貢獻。
更像淘寶,而非京東
很不幸,這種策略卻可能觸怒客戶和商家,適得其反。若要了解可能招致的後果,我們應來看看阿里巴巴的淘寶和京東兩者有何分別。
淘寶屬於第三方銷售平台,將商家和消費者聯繫起來。淘寶出售的商品從不屬於阿里巴巴,所有送遞服務亦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負責處理。對阿里巴巴而言,要杜絶淘寶上的假貨和劣質商品仍然相當困難,由於這方面沒有什麼進展,以致該平台被美國貿易代表署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列入最新「假貨市場」黑名單。
京東的核心業務是作為第一方銷售平台,完全自行管理庫存,又以旗下物流服務付運訂單,因此假貨難以魚目混珠。這種商業模式需要的資本遠比阿里巴巴高,但卻有助京東力保清白,避免列入黑名單。
Amazon越來越依賴中國賣家,因而逐漸淪為另一個淘寶,而非京東。但京東的商業模式其實是仿照Amazon,這便很諷刺。假如Amazon繼續走這條路,隨時令旗下品牌聲名狼藉。
責任自負
Amazon並不規定第三方賣家必須披露真實地址或標籤產品來源地。在每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上報的10-K表格內,公司承認「如果買家收不到下單的商品,又或收到的商品貨不對辦,亦無法阻止賣方以欺詐或其他不法手段收取款項」。
簡言之,Amazon第三方銷售平台仍然是西方電子商貿的巨人,但這家公司看重增長多於質量。筆者這個Amazon的長期投資者和消費者之前亦中過招,在這個第三方銷售平台買了假貨,因此對這種業務方向不無擔憂。
筆者不打算短期內沽出手持的Amazon股票,但會密切留意這種問題多多的第三方銷售平台和不透明的商品清單,因為當中的假貨問題隨時將消費者拱手送給Walmart和Target的電子商貿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