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周五預料會到訪澳門,除了一系列關於澳門的利好政策外,相信也會提到如何更好建設大灣區工作,所以相關主題有機會再受市場追捧。其中,具概念而基本因素也較好的就有灣區發展(SEHK:737)。集團在今年 6月17日由原名「合和公路基建」改名為「灣區發展」,隨後一個月集團股近升高約 13.8%,雖然之後輾轉回落,但走勢依然稍勝大市一籌。改名後的集團前景究竟有跟著改變嗎?
集團的穩健業務及業績
內地A股向來有「改名轉運」的說法,但這些玄學的信則有不信則無,要支撐股價的無他,不是風水命理,而是實實在在的集團業績。灣區發展前身叫入作合和公路基建,公路事業自然是集團主軸,集團一直在廣東省興建及經營策略性的高速公路基建專案。目前有廣深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西岸幹道等主要道,基本貫穿大灣區 9+2 所有城市。
整個大灣區不論論面積還是人口均高於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三藩市灣區等其他著名灣區,而且這 11大城市的 GDP 均位列國家城市的前排,灣區只佔0.6%國土面積,貢獻率卻佔全國GDP總量約 13%,經濟潛力的龐大可想而知。人流以及物流亦絕不會少,為公路帶來龐大的車流量,為集團帶來強而穩的現金流,可穩健性上比其他行業要勝一籌。
截至今年 6月30日,集團的廣深高速公路及廣珠西線高速公路的綜合日均路費收入 1269萬元(人民幣・下同),總路費收入合計22.96億元,日均車流量合共 15.4萬架次。集團於上半年的業績亦穩定上漲,收入 10.38億元,增速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歸屬股東淨利潤 3.03億元,同比增長2%;中期派息每股 9.8分。
集團表示有信心維持全年100%的派息比率目標,預期今年全年將收入廣深合營扣稅後股息淨額約為 6億元。高息率進一步加強投資者信心,加強投資集團的安全性。尤其是在目前交易情緒低迷的市場環境,投資者對穩健的灣區發展不妨多加考慮。
灣區發展在大灣區有何發展?
集團改名後,亦相繼有些深化在大灣區部署的動作。今年中下旬,集團先與萬科企業(SEHK:2202)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框架,就廣深高速公路交通沿線土地集約化開發利用研究與專案合作及指定的其他土地開發專案開展全面戰略合作;後又與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簽訂1份合作備忘錄及2份框架協議(意向檔),約定廣深高速公路沿線潛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合作原則。同時,集團名字擺脫「公路」二字後,目光亦放開至其他方面,聯合地產開發商及公共建設企業合力開發高速公路沿線土地,釋放土地價值,尋找其他業務增點。
集團的隱憂
不過,灣區發展優點在於穩健性高,缺點亦在此,集團業績難有令人驚喜咋舌的狀況,投資者必須要有長期持有的心理準備。而同時公路收入亦有機會受國策影響,投資者亦不能視為全無風險。另外,集團剛剛放眼於公路以外業務:科技金融、科技園區、新興產業及高端服務業,無所不沾,惟暫時未見有具體的戰略性發展方針,與其本身的公路業務達協同效應。
再者集團發展新塘交用地的情況下必定有資金需要,形成派息的不穩定因素。只是近日集團股價回落至改名前的股價水平,低股價有助抵消上述不穩定因素,降低下行風險,但集團股價跌勢未止,投資者可候集團股價企穩後分階段入市,再密切注意上述各方面的集團發展路向而調整資金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