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SEHK:6862)近幾年業績亮麗,營收及盈利都保持高增長,今年上半年營收達 116.9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升 59.3%;歸母淨利潤 9.11億元,同比升 40.9%。
2016 | 2017 | 2018 | 2019H1 | |
營業收入增長 | 35.6% | 36.2% | 59.5% | 59.3% |
歸母淨利潤增長 | 169.6% | 39.8% | 60.2% | 40.9% |
但集團自10月31日股價創歷史新高 39港元後,在沒有明顯的利空消息下突然下挫,回調幅度幾近 20%。在此情此景,海底撈前景如何,還值得買嗎?估值又如何,是抵買嗎?
優質服務:是護城河或是白蟻
海底撈的成功之處人盡皆知,就是其優質服務所帶來的強大口碑,但這還不足以成為集團的護城河,因為優質服務並不一定能培養出忠誠顧客,畢竟在飲食方面,顧客還是會吃膩的。服務質素自不然是市民選擇餐廳的因素之一,但食材種類及質素都是至關重要的,而火鍋行業的一項劣勢是顧客一餐就能品嘗了大量食材,而集團的餐單幾年來沒有重大變化,反而選擇亦有所減少了,對顧客而言新鮮度不再。此外,服務質素並非難以仿效的特質,事實上國內已有好些餐廳在服務上另有巧思,逐漸趕上海底撈。
當然,這幾年來海底撈的品牌幾乎成為了「好服務」的代名詞,其他餐飲業在一朝一夕間難以挑戰集團的品牌地位。然而海底撈這金漆招牌的品牌優勢背後代價亦相當不菲,集團的員工薪酬大概比其他同業高 60%至 100%左右。員工成本佔總營收比重亦由 2017年上半年的 29.2%,爬升至今年上半年的 31.2%,反觀集團主要競爭對手呷哺呷哺 2018年全年的員工成本佔總營收比重僅 24.7%。
尷尬的是集團又難以轉嫁成本至顧客身上,現時海底撈顧客的人均消費約在 150至 200元,在火鍋店中屬高價位,價格上漲空間不大。至於降薪又如何?這機會也比較渺茫,畢竟在業績保持雙位數增長時減薪絕非良心企業的行為。由此可見,優質服務讓集團在起跑階段先拔頭籌,但到了現在卻是有點綁手綁腳,優勢逐漸消褪,但成本則居高不下。
短期內業績高增長動力仍在
不過,由於火鍋行業依然在急速膨脹,另外外賣火鍋又掀起了國內新一股飲食熱潮,海底撈未來幾年的業績增長動力尚不足慮。但這還只能歸功於大環境因素,集團自身發展還需居安思危,另覓出路。就拿外賣火鍋為例,海底撈難以把其優質服務的特點拓展到外賣火鍋之上,集團能否在此業務搶佔更多市場份額還不見有利好因素。而集團近期亦開始放眼於火鍋以外的飲食業務,11月5日集團公告公告擬收購「上海緣澍」、「HaoNoodle」和「上海好萃」,嘗試進入偏高端正餐賽道,但能否有助集團保持高業績增長還是未知之數。
海底撈下行風險大
投資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買好的,更要買得好。股價回落後的海底撈市盈率還是近 80倍水平,若果集團能保持歸母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四成的話大概十年後投資者就能收回投資成本,然而要保持40%盈利增長的可能性太低。
餐飲業的業績增長需配合門店數量增長及翻台率上升,而今年上半年集團在一二線城市的翻台率有所下降,或許是規模達到臨界點的先兆。由此看來,集團的估值還是偏高了,在目前集團業務未有突破位的情況下,現在買入的下行風險頗大,投資者要多多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