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當勞業務受到一些新興因素推動。
麥當勞(McDonald’s) (NYSE:MCD)錄得強勁的同店銷售增長,全球及美國的增長分別為5.9%及4.8%。儘管美國本土市場的顧客數目有所下降,仍然公司連續17個季度取得全球增長。
可比商店銷售額 — 所有餐廳股的一個重要指標 — 概括了該連鎖店的業務,而目前顯然屬穩健。然而,展望未來,深入研究不太明顯的指標對投資者利益有重要影響。即使此三大指標未能全面闡述該快餐巨擘的狀況,但有助更深入了解公司。
1.數碼化發展
對於麥當勞而言,客戶關係已經超越了餐廳本身。該公司現在可利用已在其應用程式註冊的消費者來推動外送服務、鼓勵親臨門店以及加快店內接單(此可能帶來更大的訂單)。
行政總裁Steve Easterbrook於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電話會議上說:「我們利用數碼技術,透過我們的數碼平台(包括自助點餐機、得來速及手機應用程式)為顧客提供更簡單、流暢及更多個人參與的體驗,努力滿足顧客需求。」「於第三季度,我們的新興數碼生態系統在中國最為無遠弗屆。市場部分透過向數碼社區提供會員專有實際優惠,令可比銷售額錄得強勁增長,而數碼社區目前的註冊會員人數已達1億。
Easterbrook亦特別指出,該連鎖店受惠於「在不斷發展的數碼網絡中推廣外送服務的暈輪效應」。
2.運用Dynamic Yield
麥當勞擁有的科技不單只其應用程式。該公司還應用Dynamic Yield,該技術透過機器學習來預測顧客點餐。根據Easterbrook所說,該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但由於卓有成效,因此正在迅速運用。
他說:「業務情況推動各地迅速採用該技術。」「Dynamic Yield技術目前已在美國9,500多家得來速使用,並有望在年底前於幾乎每家美國餐廳透過設置室外數碼餐單顯示螢幕全面推出,而我們僅處於剛起步階段。」
隨著越來越多店舖採用Dynamic Yield,每位顧客的銷售額應會增加。有如店員說「你想加配薯條嗎?」的人工智能版本。系統根據可用數據基本上知道顧客想要甚麼。
3.麥麥送的增長
麥麥送已成為該連鎖店的主要推動因素,並可能是未來增長的最大希望。該計劃取得成功取決於多個因素,Easterbrook就此作出分析。他指出,全球顧客平均每秒下10個外送訂單。
他說:「因此,在我們接聽這個電話時,顧客可能會下36,000份麥麥送訂單。」「於2019年,我們預計外送業務將帶來40億美元,即全球全系統銷售額約4%。業績比三年前的10億美元有所增加。目前該服務在80多個國家約23,000家麥當勞餐廳提供。」
這大概佔該連鎖店在全球37,000家店舖中的三分之二。他補充說,外送訂單的金額平均是店內訂單的兩倍。
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
從上面的數字可見,即使外送業務取得小幅增長,亦可以帶來可觀數字。此將透過採用應用程式及於更多餐廳推出外送服務推動。
投資者應該清楚的是,麥當勞已經成為一家競爭領域更大的公司。無可置疑,推動及盡量提高門店訪問次數非常重要(應用程式及Dynamic Yield對此有幫助),但成功與否並非單憑訪問門店人數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