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誕鐘,買匯豐」是指在每年聖誕節前後買入匯豐(SEHK:5),通常會獲得較佳回報,被喻為港股最重要的傳統投資智慧之一。這個說法亦非無從稽考,多年前,每逢年尾基金經理為做好年結,爭相買入大型藍籌股如匯豐等推高恒指。除此,匯豐一年派息4次,最後一次通常最多,年底買入匯豐可望財息兼收。
12月買匯豐虧損機會高
但我們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多年來整個市場改變甚大,匯豐亦遠不如當年作為「股王」及「大笨象」時得到基金經理的青睞。而從下表可見,匯豐由1997至2018年的 22年間的 12月份,共 10年錄得跌幅, 2年變動不足 0.01%,亦只有 10年錄得升幅,可見買匯豐後獲利只是五五之數,跟「買大細」差不多。而這 22年間匯豐 12月份的變動總計還是負 0.2% 的跌幅,這樣看來,「聖誕鐘買匯豐」賠錢的機率還要高一些呢!
年份 | 變幅(%) |
2018 | -3.1 |
2017 | +2.5 |
2016 | +2.0 |
2015 | +0.2 |
2014 | -4.0 |
2013 | -2.8 |
2012 | +3.2 |
2011 | +2.7 |
2010 | +0.9 |
2009 | -1.4 |
2008 | -11.9 |
2007 | -0.3 |
2006 | -1.3 |
2005 | 0 |
2004 | 0 |
2003 | +2.9 |
2002 | -6.8 |
2001 | -3.4 |
2000 | +10.5 |
1999 | +5.8 |
1998 | -2.8 |
1997 | +2.4 |
總計 | -0.2 |
匯豐基本面未見大改善
當然,民間傳統智慧亦不過是參考性質,我們還是得從基本面看看集團是否有投資價值。根據集團今年第三季業績,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為 48億(美元・下同),同比跌 18%;股東應佔溢利 30億元,同比跌 24%。早前集團又指今年下半年的收入環境會比上半年更有挑戰性,預期難以達成 2020年股本報酬率 11%的目標,業績前景絕對不容樂觀。
同時,匯豐的管理及經營效率亦相當為人詬病,雖然集團近年不乏改革之消息傳出,但卻往往進度龜速,從來只聞動作,不見成效。除此,來年銀行業最大的風波相信離不開虛擬銀行推出市場。在金融科技急速發展的當金時代,單單「銀行」二字在十年後會有何涵意我們也不得而知,但相信絕對是顛覆性的。
匯豐是本港銀行中少有沒有在虛擬銀行領域中作重大部署的,但集團也不是沒有應對手段,其一就是率先「取消最低結餘收費」,以此化解虛擬銀行收費便宜的優勢。筆者相信此舉頗有成效,但也是一記「傷敵七分、自損三分」的七傷拳,此舉令匯豐原有 20萬門檻 Advance Banking 客戶的收費都取消了,對集團盈利不無影響。而且此舉容易模仿,中銀、渣打、恒生、東亞都相繼取消了收費,其中中銀更是連百萬門檻的中銀理財客戶收費都豁免了。
匯豐此舉最後會為集團帶來優勢,還是只與虛擬銀行及其他同業玉石俱焚,我們還須密切留意。但從現有資訊看來,匯豐還未到入市時機,現時入市跟「買大細」的賭博分別不大,投資者可留意虛擬銀行進場對銀行業生態的影響,或者等待匯豐股價再進一步下挫,降低下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