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黑鴨(SEHK:1458)早前決定一改堅持了17年的商業模式,正式宣布啟動特許經營,將商業模式升級為「直營+特許經營」。而這亦非周黑鴨今年的唯一大動作,於8月底,張宇晨出任企業行政總裁。連串動作背後,是集團業績持續受壓。
集團由 2017年的 1027間門店增至 2018年的 1,288間,但同期總營收卻下滑 1.2%,歸母淨利潤更是大跌 29.1%;同今年上半年,集團實現營收雖然同比升了 1.8%,歸母淨利潤卻再下跌 32.4%,反觀同行業上市公司絕味食品和煌上煌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均實現了同比增長,分別升 25.81%及 23.15% 。很明顯,周黑鴨往日的商業模式已經失效。
對特許經營商的高門檻
往日對直營的堅持,是源於周黑鴨管理層堅信穩定的口味和質量,意味著更高的定價能力和用戶忠誠度。現時改為特許經營,集團亦對特許經營商有一番要求:
門檻這麼高,一方面反映周黑鴨還是有些風骨,要知道雖然盈利能力大減,集團的淨利率依然有 13.78%;另一方面亦反映集團對發展特許經營的決心,如張宇晨所說:「我們不追求短期的單店、夫妻店,我們做的是發展式特許。」
集團視特許經營唯長線發展的方式,在公布啟動特許經營時,集團亦注明不會對集團的業績有即時影響。對集團而言,這次商業模式的改革是一個很長的雪道,倘若短期內捏一個蓬鬆的雪球,將不夠堅韌;只有將這個雪球捏得足夠緊,這樣在滾下去的時候,才能滾得越來越大。
市場亢奮 但改革成效還是未知之數
至於直營店跟特許經營店的比例亦是另一問題。集團表示,目前在全國只有1,200多家店,是一個非常低的密度,並在未來 5年規劃中,特許經營門店將超過自營門店。不過,亦正如上述集團加開門店未能帶動營收的狀況,現時最壓抑集團業績的,相信是市場對其產品認可度不足,未能跟業界對手平分秋色。這一點,還有待觀察集團對特許經營商高要求篩選的成效。
不過,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往日周黑鴨的直營模式,導致其銷售及分銷成本以及行政開支日益攀升,前者在 2016至2018年間佔營收比重升了 9個百分點,後者亦升了 0.5個百分點,對利潤的蠶食分分鐘比毛利率下降的影響還要大。相信加入特許經營能有助降低集團的成本壓力,並於短期內反映。只是集團股價受改革消息沖喜,市場情緒亢奮,升得太高,投資者宜等市場冷靜過後再作入市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