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入滬黑名單 Uber倫敦被停牌 分享平台前途似「咁」?

據新華社報道,上海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近日公布首批違規經營的「嚴重失信黑名單」,美團打車 (美團點評,SEHK:3690) 赫然榜上有名。不約而同,較早前倫敦交通局宣布11月後不再續牌予Uber。分享平台是否氣數已盡? 對一眾新經濟股又有何影響?

Uber全球最大箭靶

美團打車入黑名單的原因,是「網路約車平台經營者組織存在未取得合法資質的車輛或者人員從事經營活動」;局方表示,對黑名單上之企業,主管部門將按照相關規定採取聯合懲戒,並降低信用等次。

Uber比美團打車更慘,倫敦是Uber全球最大市場之一,11月底約滿後不獲續牌。倫敦運輸局(Transport for London, TfL)不是第一次停Uber牌,今次是發現有43個駕駛用假身份完成了14,000個車程,倫敦運輸局認為這會威脅乘客的安全。

Uber一直被倫敦市政府當作眼中釘,多少跟其強硬及傲慢的姿態有關。但在台灣,Uber分公司腰已經彎很低,一樣被政府針對。Uber 2014年登陸台灣,至2017年由於被罰款超過2億元新台幣而一度歇業,幾個月後「傾掂數」,改用租賃制公司型式恢復經營,駕駛需透過租車公司跟Uber登記;以為事情告一段落,誰知角力沒有停過,今年12月1日開始,只有的士司機才可做Uber駕駛,Uber從「共享平台」變成了「的士call台」,趕絶了所有週末出來兼職的業餘司機。

分享平台開罪了誰?

分享平台是指普羅大眾透過網上平台分享各種資源,例如交通、住宿、投資、合作項目、P2P借貸等;從中得益的包括參與交易的人及平台,但同時也產生了兩種輸家:既得利益者、及被詐騙的消費者。

所謂既得利益者,就是如的士司機、酒店業者等,他們都曾經投資了金錢和時間以出售服務,分享平台出現,等於直接搶了他們的飯碗。另外,由於分享平台只靠系統設計和用戶評分來維持秩序,遇着有心詐騙的買家或賣家,平台也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像倫敦Uber的假身份駕駛事件。上述兩種情況,最終都會促使政府出面插手監管。

其實,近年大部份分享平台已變身,不再是純用家分享資源。例如Airbnb上也有酒店及民宿出租,Uber的駕駛中,專業及的士司機的比例不斷提高;平台角色比較接近B2C電子商務。

新經濟股怎麼辦?

對於純以分享平台為主打的新經濟企業,如Uber、Lyft、和最近密鑼緊鼓搞上市的Airbnb,上述的發展關係到公司存在價值的根本問題,投資者入手要認真考慮,必須先睇睇盤數有沒有錢賺。

至於美團點評,公司在2017年開始經營網上叫車服務,2018年在上海正式成立美團打車,當時還轟烈地跟滴滴打車硬撼,大打補貼戰;後來隨着在港上市,美團宣布暫停開拓叫車服務。今年4月,美團打車在內地17個城市再度出發,但經營模式有所改變,不再直接把駕駛者和乘客聯繫,而是提供平台給其他出租車服務商,讓美團打車的用戶可以選擇幫襯。某程度上,這個做法減省了美團維持司機及車輛品質的麻煩,亦不用在各城市重新申請牌照,不過今次在上海「黑名單」上榜,可見新營運方式也不是全無問題。

畢竟,美團點評的核心業務並非建基於分享平台,而美團打車的問題看來是技術性問題,不難解決,所以對美團點評的影響應不大。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