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從產業特點分析保險業務價值!

保險業是比較特殊的行業,收到客戶的保費,既是收入,但亦是保險公司對客戶的負債。保單的利潤實則是一個長期釋放的過程,故此在評估保險公司的價值時,要考慮的因素眾多。今天就嘗試梳理一下這些不同因素。

分析保險股的一些基本概念

  1. 現金流

客戶按保單條約定期繳納保費,在特定情況下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未來現金流。

  1. 貼現率

這個就是將現金流的未來價值折算成現值時所用的比率。

  1. 新業務價值

這是業績期內新賣出的保單能產生的未來利潤的貼現值,這價值能反映保險公司的未來發展。而產品類別是影響新業務價值的一個重要變量。傳統保障型保險的新業務價值,要高於分紅、萬能、年金險等儲蓄型新業務價值,因為後者很大一部分投資收益都要歸還給客戶,換句話說保險公司只能賺利差;反之公司能從保障型產品賺取利差之外還有死差。近年香港市場普遍有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短期理財產品,比如2 pay 5(供2年5年後取回), 3 pay 5,當中給保險公司的利潤非常微薄。

除此,繳費方式——躉繳(一筆過繳付)或分期繳,以及銷售渠道——代理人或經紀人亦會影響新業務價值。躉繳能提升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的時間價值,不過現時市場有不少保險產品會給予躉繳保單優惠,又抑或降低分期繳的保單價值,因此繳費方式對新業務價值的影響有所降低。而經紀人並不代表保險公司,他們沒有誘因去銷售對公司利潤高的產品,而是比較傾向佣金率較高的,因此對保險公司的價值亦相對較低。

  1. 有效業務價值

即新業務價值的現值+存量保單價值的現值。前者在上段解釋了,而後者就是還未到期的已經賣出的保單所產生的未來利潤貼現值。有效業務的價值計算涉及很多不同賠付事件發生的機會率。

如何為保險公司估值?

一般最常見的估值方法:市盈率 PE 及市淨率 PB 對保險公司都不太適用。

PE 是每股市值/每股盈利,但保險公司的盈利有滯後性,不能夠看當期利潤作判定,客戶交了保費後,保費會先作為負債反映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只有在保險期內受保險人沒有出現需要理賠的情況,該保單每年會自動釋出利潤(又稱為「剩餘邊際」),從資產負債表上轉移到損益表上。而 PB是每股市值/每股淨資產,可是保險公司最具價值及帶來現金流的是其存量保單,而這並不包含在淨資產之內。

因此,我們一般使用內含價值來評估保險公司:

內含價值 = 調整後的淨資產 + 有效業務價值

須注意的是,不論是費用、理賠、剩餘邊際都是預先估算出來的,未來的實際情況很可能會有所偏差,所以我們評估時必須要謹慎保守。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