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EHK:1810)日前公布截至9月30日的季度業績,股東應佔溢利較去年同期上升1%達25.25億人民幣,收入按年增長5.5%。市場初步反應似乎不錯,股價一度升近 5%,最終收市價升2%,後市看來亦有支撐。這是否意味小米股價終於有逆轉的苗頭?
第3季收入全靠IoT 撐起
IDC調查報告顯示, 2019年第3季全球手機出貨量已從跌勢中穩定下來,按年微增0.8%;小米卻沒有什麼得益,市佔率從9.5%下跌至9.1%。的確,小米智能手機第3季收入按年下跌7.8%,是三個核心業務中表現最差的。
小米的增長動力完全在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按年大增44.4%;這項業務的重要性亦越來越高,現時已佔公司收入29%,相對去年只有21%。至於互聯網服務,亦錄得12.3%的增長,佔總收入一成。
以上的收入趨勢全在預期之內,亦符合小米的策略。小米在過去兩年著力減低公司對手機的依賴,拼命發展IoT甚至AIoT的業務,亦嘗試透過MIUI來開拓互聯網服務;暫時最成功的是IoT業務。去逛小米實體專門店,不能不驚嘆產品系列的應有盡有,而且設計簡約時尚,完全走生活風格路線,儼如快速時裝的Gadget版,反映小米這項業務的確做到「快、靚、平」。
可是,這也正是為何小米股價難有突破的重要原因。
小米跳脫不出「硬件佬」的框框
智能手機近年供應過多,需求停滯,競爭導致邊際利潤受壓,高中低價手機品牌無一倖免,都要用不同程度的減價來促銷。像蘋果,近年致力開拓服務的收入,連難度超高的娛樂串流都要硬闖;反正蘋果水源充足,沒差。
小米何嘗不想這樣,畢竟MIUI的月活躍用戶已有2.9億的規模;但「變現」這件事殊不簡單,而且競爭劇烈,人人手機都一堆APP,但常用的頂多就兩三個,光是QQ、美團加支付寶就差不多了。除非小米的IoT那天真的變了AIoT,形勢就可能大大不同。這遠景的實現,要看5G、AI的發展速度,更加要看小米的科技基建實力有多強,能否製造出類似蘋果那麼強的生態系統,令用戶出不了去。這也許將會是小米的一大轉捩點,只是何時能實現,真是未知之數。
認命不等於無前途
「硬件佬」即時面對的問題,就是股價不可能有科技股的估值。現時小米的市盈率10倍以下,也許就呼應了這點,其他不能排除的因素,包括同股不同權及管理層大小動作令投資者的不安。
就算小米未來兩三年的盈利主力仍是硬件,也絕不是壞事。隨着5G使用普及化,小米的5G手機可以先「執一大筆」,CEO雷軍較早前亦表示明年最少會推出10款5G手機;短期內這將帶來可觀的收入增長,長線也可以鞏固小米未來AIoT的部署。
以此看來,現階段小米先要憑硬件紮實地產出穩定的經營溢利,等待5G發展到達爆發點,就有望衝上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