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香港經濟構成 話你知短暫衰退不用太驚

香港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投資者應該點樣發掘機會?

香港剛公布了最新第三季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數據,按年下跌2.9%,已連續兩季下跌,是自2009年第三季以來,再一次出現經濟收縮。私人消費及固定資本形成均跌,分別按年跌3.5%及16.3%,同樣是較第二季差。現時支撑經濟的是政府消費開支,第二季升4%,第三季再按年升5.3%。

那麼政府開支是甚麼?若按社會及經濟功能劃分,在2018年,保健佔比最大,達29.7%;公共秩序、安全和國防排第二,佔比23.6%;經濟事務及一般公共服務分別排第三及四位,各自佔14.9%及11.4%。在今年第二及三季,估計公共秩序、安全和國防開支相信會大升,並成為增加政府開支的之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今季仍會增加。

私人消費貢獻經濟最大

然而,據2018年數據,香港GDP組成最重要的部分是私人消費,佔比為68.3%;而固定資本形成則佔21.7%;政府消費及服務輸出淨額分別佔9.9%及9%;商品出口淨額則貢獻8.9%,可見私人消費的影響最舉足輕重。

按貨品及服務組別劃分本地消費,不計其他服務排名,在2018年,衣履及其他個人用品排第一,佔14.4%;租金、差餉、水費及房屋維修費用佔14%,排第二;食品及不含酒精飲品則排第三,佔12.6%;交通及通訊與娛樂及消遣,分別佔7.4%及6.3%;醫療及保健佔4.5%;個人護理佔4.3%。因此,近日社會運動對本地經濟構成打擊實在難免。

再看主要行業增加值佔GDP佔比,在2017年,貿易及物流佔21.5%;金融服務佔18.9%;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佔12.2%;旅遊佔4.5%;餘下的42.9%為其他。如果單看旅遊業,難免會影響到相關的服務需求及私人消費,所以實質影響較4.5%為大,惟實難嚴重左右香港經濟。

非本地居民消費影響兩面睇

缺少旅客對整體消費影響如何?在2018年,非本地居民在本地市場的開支佔本地市場內的消費開支約14.4%,佔比不可說不重要,但本地人消費才是最關鍵。

不過,缺少旅客的影響同時很明顯,原因是旅客消費多屬零售層面,人流少了,舖面冷清,感覺到的溫差自然很大。政府表示,香港8月和9月訪港旅客數字合計跌幅約37%,10月上半月情況更差,跌幅近5成,酒店8月份入住率只有66%。

據統計處數據顯示,2019年9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99億元,按年跌18.3%,2019年8月的修訂估計則按年跌22.9%。2019年首九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按年下跌7.3%,近幾個月的影響應最為顯著。

再細看表一,按零售商主要類別的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超級市場貨品跌幅只有2.6%;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的跌幅1.4%,未受太大影響,不排除因有新iPhone推出,支持電器類消費。至於跌幅最大的是奢侈品及非必需性消費品需求,很多錄得雙位數跌幅,跌幅最大的是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品,達40.8%。另外,服裝銷貨價值按年跌26.3%;百貨公司貨品按年跌25.6%;藥物及化粧品按年跌21.7%。

至於固定資本形成,主要由樓宇及建造、擁有權轉讓費用,以及機器、設備及知識產權產品三大分項組成。若按公私營劃分,在2018年,私營佔比高達77.9%。在2019年第二季,私營佔比為80.2%。這跟政府賣地、樓市和基建息息相關,亦視乎立法會批出政府工程項目進度。這部分政府影響力相對較大。

從數據可見,本地消費才是經濟最重要,而從百貨公司減價人龍推斷,購買力非消失,只是受壓抑。此外,樓價無大跌,新中標批地創紀錄。只要社會運動消退,香港經濟很大機會出現快速回升,但當然今年農曆年較早,如果零售業不能在聖誕及農曆年前消費旺季蚏血,負面影響則可能放大,所以近兩個月表現十分重要。

表一 9月零售商主要類別銷貨價值
分類 按年變幅(%)
超級市場貨品 -2.6%
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 -13.8%
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 -1.4%
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 -40.8%
百貨公司貨品 -25.6%
藥物及化妝品 -21.7%
服裝 -26.3%
其他未分類消費品 -15.3%
汽車及汽車零件 -16.1%
傢具及固定裝置 -7.2%
書報、文具及禮品 -9.6%
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 -16.6%
中藥 -18.2%
眼鏡店 -15.8%
資源來源:政府統計署 臨時估計由高至低排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