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過:「對你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範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所以能力圈原則並不是在說,你有 IT知識,你就應該投資一堆互聯網公司。更重要的是認清「邊界」,那麼我們的邊界又在哪兒找?
1. 專業知識
正如上述 IT知識的例子,這的確是專業知識。具備了這些知識,投資者可能更深入了解 5G的價值,深諳車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的可能性、所須成本、其他挑戰及風險、與 4G的相對優勢、6G的研發進程及業務轉型問題等等,而不是單單把 5G 視為比 4G更新更快更強的新科技。
不過,專業知識亦非愈多愈好,有時更多更深入的專業知識對投資實則沒有多大幫助。而且有個現象是上市公司員工並不會買自己企業的股票,縱然他們的專業知識普遍要多於外界大多數人。原因是員工會不自覺的放大所屬企業的缺點和不足。所以我們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往往是擴闊眼界,而非擴大深度,較重要的是看懂行業的趨勢及延續性。
2. 投資理念知識
這其實跟第一點的「專業知識」很類近,上述的是行業本身的專業知識,而投資理念知識就是投資學的專業知識,但亦更進一步,不單是知識,而是確立自己的投資理念。
投資理念最重要的一個功用,是讓自己不會隨波逐流,墮進羊群效應的陷阱。很多投資者都在數次隨機性操作,遍體鱗傷後,才思考自己的投資理念,當然更壞情況就是依然不去想,依舊有勇無謀到市場衝鋒陷陣。
認清投資理念的另一功用就是確立進步的路徑。即使確立了投資理念,投資者還需要廣泛閱讀,一來優化自己的投資行為,二來確保自己的理念與時併進。但是投資理念的流派不比金庸武俠小說的門派少,坊間的學說、書籍、篇章數不勝數,要把所有都學個遍是不可能的。認清投資理念讓我們知道要專注於哪一類型,因為這些流派不能說孰好孰壞,價值投資、趨勢投資、技術性投資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效果。但筆者亦不是提倡價值投資者就要完全否決趨勢投資,因為沒有百分百全對的投資理念,我們要學會的是分配時間去學習而已。
3. 優勢分析
優勢分析就是查理・蒙格所說的企業的護城河的深淺判斷,看待的是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而非短期戰術優勢。要學習相關知識,並不一定要閱讀投資或商業範疇的書籍,可以從歷史中汲取知識,例如軍事著作、帝王傳記等等。因為本質上,企業獲取優勢的模型和國家民族獲取優勢的模型大同小異,正如企業要得到客戶忠誠度就如帝王要得到民心,國內不少成功企業家推崇《孫子兵法》、《毛澤東思想》就是這個道理。
除此我們還可以從其他學科中觸類旁通。蒙格就強調多元思維模型,使用多學科間的知識來相互驗證我們的判斷。筆者就建議大家可先集中研究企業戰略分析的傑出作品,學習商業的定位理論、顛覆創新等思想。學海無涯,但還是希望各投資者勇於揚帆出海。
運用知識的能力
上述的各項知識都是些硬知識,或是硬技術,在投資中我們還須把知識運用出來的軟技術。就如小時候讀書,把整本教科書生吞活剝了,也不等於就答得了題目。就像學識淵博如牛頓都在投資中鎩羽而歸。要把知識運用出來,第一點當然是要有這種意識,創立從自身知識沉澱下來的評價清單,在做投資決定前要先以清單評估;研究企業新聞及其他資訊時亦要以自身知識印證,不可人云亦云。
第二個軟技術,就是別讓情緒操控著自己。現今職場常常提倡 EQ 比 IQ 更重要,投資市場亦是一樣,常有一看到投資企業不漲,與自己期望不符就轉投其他企業,這都是投資無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