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SEHK:9988)的季績及「雙11」銷售數字遠勝市場預期,為它回歸香港上市增添氣勢,而過去騰訊(SEHK:700)的盈利都越升越有、年年遞增。不過,市場上一直都對其高增長能否持續抱有疑問,尤其是在中美貿易緊張下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以及網購市場紅利消退。
事實上,現時阿里巴巴的中國用戶共有9.6億人,即全國近7成人口都正用它的平台,而微信用戶亦已達到11.51億人,可見兩大電商巨頭的內地市場已征服得七七八八。阿里巴巴及騰訊要維持業績表現高增速,下一步除了要增加用戶使用次數及繼續征服其餘2至3成人口外,更開拓東南亞市場,實行將內地業務複製到泰國、越南、印尼等地,搶佔新興市場頭啖湯。
視東南亞市場為「肥豬肉」
從數字上看,東南亞在數字經濟的增長速度及發展潛力都十分驚人。根據Google Trend、淡馬錫及貝恩分析的《2019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東南亞的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已突破千億美元,當中泰國、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在線時間位居全球首十位,而電商行業在過去四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更高達62%,預計去到2025年整個數字經濟市場更會達至3000億美元規模。
阿里巴巴及騰訊在東南亞的電商旗艦分別是Lazada及Shopee,前者被喻為是「東南亞版的亞馬遜」,阿里巴巴在2016年至2018年間共投資了40億美元,現持有83% Lazada的股份。而後者屬紐約上市的Sea Group的子公司,騰訊持有SEA Group 39.7% 股份,是集團的最大股東。
Lazada與Shopee之爭
Lazada的定位在高端品牌,店家所售的大多是自家品牌,上年9月更推出LazMall,形式類近內地的天貓,強調百分百真貨,24小時內會將貨品送達。而Shopee不論店家質素、形式、網頁界面都類近淘寶,以平價戰勝一切。
以往Lazada在網站流量上都略勝Shopee,不過自今年年頭起Shopee開始後來居上。根據iPrice Group 及 App Annie 的調查報告顯示,今年首季Shopee 及Lazada的流量為1.85億人次及1.80億人次,分別按年升5%及下挫12%。
阿里巴巴在半年業績都提到,Lazada的訂單量按年以倍數升幅,而SEA Group在第三季業績亦都指電商訂單量按年升了102.8%至3.21億單,兩者的表現明顯爭持,難分高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EA Group的第三季業績,雖然其調整後收入按年大升214.3%至7.63億美元,但總計仍然蝕2.06億美元,比上年度已蝕少6千萬美元,可見要在東南亞市場立一席位都少不免要經歷一輪「燒錢」。
不過,東南亞市場始終屬新興市場,人口多、接受能力高、發展迅速,加上在中美貿易戰下預料會有更多中國廠商將生產線搬到東南亞,令其經濟起飛得更快,未來的投資收益說不定會以十倍、百倍上升。著重阿里巴巴及騰訊長線價值的投資者不妨多留意其東南亞業務,看看它們如何進攻這個被喻為「明日中國」的3000億美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