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SEHK:2359)年內在港股及 A股股價都分別升近一倍。但在股價表面風光無限之時,集團股東卻在背後連連減持,更是自 5月到11月連續 7個月都有減持動作,究竟是何故?
行業市場高速膨脹
藥明康德的業務,簡單而言,就是為醫藥公司做研發,可想而知集團的業務收入與醫藥公司的研發投入休戚相關。集團自 2014年至 2018年總營收的年複合增長率為 18.3%,2018年的境外收入佔比高於七成水平。而集團的主營業務——全球新藥研發外包服務的市場規模,根據Frost & Sullivan 預測,將由2018年的1150 億美元增長到 2022年的178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11.6%。
同時,根據佛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報告,2018年至2023年中國藥品研發支出的金額預計保持年複合23.1%的高增長率,這還未有考慮醫藥公司對外包研發業務投入的佔比提升的因素。因此,按市場擴展的趨勢而逼,藥明康德未來數年的營收增速大有可能保持雙位數增速。
藥明康德盈利減速 財務狀況堪憂
然而,市場的高增長是一回事,企業的投資價值又可以是另一回事。事實上,藥明康德業績增速及淨資產收益能力已呈放緩趨勢。雖然今年首三季度集團營收及扣非後歸母淨利潤都呈 30%以上水平的高增長,但扣非歸母淨利潤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了 8.93個百分點、銷售毛利率下降1.17個百分點、銷售淨利潤亦下降了 9個百分點。
而且,集團的非經常性損益對其利潤的影響頗大。2016至2018三個財年,集團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9.75億元、12.27億元和22.61億,當中非經常性損益金額分別達到0.97億元、2.48億元和7.02億元,佔比為 9.95%、20.21%和 31.05%。
另外,從淨資產收益率來看,今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攤薄淨資產收益率 10.25%,同比下跌 7.99個百分點;加權淨資產收益率 9.89%,同比大跌12.73個百分點,而且已經連續兩年下滑。
藥明康德今年首三季應收賬款 29.82億元,同比升 59.21%,較去年末亦上漲49.47%。而集團的商譽價值更是連連上漲,由2016年的3.26億元,上漲到2018年末的11.44億元,漲幅達250.92%。而截至今年 9月30日,集團商譽 12.63億元,位居 A股同行之首。
高估值勢難持續
我們就暫且先當藥明康德的財務狀況沒有問題,但集團的高估值真的合理嗎?截至 11月 22日的收市,集團市盈率 53.15倍、市淨率 7.81倍。相比集團不過 20%水平的淨利率,估值明顯是衝高了。
因此,若現在持股的投資者,不妨學習一下藥明康德的股東,先落袋為安;其他投資者還是別染指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