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投資(SEHK:270)今年首三季度營收 113.45億元(港幣・下同),同比升 14%;稅前利潤 58.44億元,同比升 1.2%;歸母淨利潤 41.43億元,同比跌 2.0%,主要由於去年同期粤海置地就出售若干物業多計提的土地增值稅,獲得約7700萬元的一次性回撥,令去年同期的盈利基數較高。由此計算的話,集團稅前利潤率達 51.8%,純利率亦有 36.5%。為何粵海的利潤率這麼高?
與生俱來利潤率高的業務
粵海雖然是綜合企業,但還是以經營水資源業務為主,該業務在今年上半年總營收比重佔 61.12%,利潤比重更有 63.84%;而這業務的利潤率有高達 53.5%水平。至於集團第二大業務是物業投資及發展分部,這板塊於上半年利潤率亦達 64%。這類業務都有前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特徵,在會計上這些資金成本要到運營之後才會分階段在損益表呈現。縱然如此,此類公用事業的使用流量及頻率都非常可觀,換言之會帶來巨額的現金流入,足以抵消資金成本,同時對人工成本及原料投入成本的要求都不高,因此利潤率十分可觀。
粵海根據廣東省政府及港府的《香港供水協議》而對港供水,按照 2017年的協議,粵海於 2018、19、20年的對港供水收入為 47.93億元、48.07億元及 48.21億元。因此集團未來幾年的水資源業務收入有相當高的穩定性。但從另一角度看,集團的業務亦因而存在頗高的政策風險。對港供水項目佔集團的水資源業務相當高的比重,一旦《香港供水協議》不再延續,集團業績無可避免遭受打擊。
有見及此,集團近年亦致力開拓更多水資源項目,例如於今年 5月收購江西粵海及其子公司的 79%權益。而截至今年第三季,對港供水項目的收入佔水資源業務比重為 49.65%,同比減少 11.49個百分點。
物業投資及發展
粵海位於廣東天河城的購物中心和辦公大樓,平均出租率分別為99.9%和96.7%,出租率理想,不過同時亦反映其接近飽和,惟租金收入或有上升空間。同時 2017年竣工的天津天河城收入持續高增長,雖然亦不足證長期高增速,但明顯能夠支持未來兩三年的收入增速。
另外,集團持有73.82%粤海置地的實際權益,後者及番禺發展項目可望推動明年盈利增長。而粤海置地的業績亦有改善,期內稅前利潤(不包括議價收購收益、投資物業公允值變動和淨財務費用)為1927萬元,扭轉去年同期錄得稅前虧損8215萬元。
不過,集團近期市盈率在 22倍以上水平,並不太吸引,長線投資者還宜等候更相宜價格再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