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 (SEHK:178)公布上半年截至9月30日之中期業績,錄得3,650萬港元虧損,相對去年同期的2.029億港元盈利,實在令投資者不勝唏噓。這份業績報告有沒有任何亮點?香港這場零售浩劫,會如何發展下去?
莎莎中期業績的微小亮點
莎莎的盈利向來靠香港及澳門業務撐起,抵銷中國內地業務及電子商務的虧損。本年中期,香港及澳門業務虧損3,253萬,去年同期則錄得2.4億港元盈利。這期間集團總營業額按年下跌15.7%,當中港澳零售銷售額按年下跌19.4%。根據最新營運數字,下跌趨勢不但繼續,而且有嚴重化跡象,10月1日至11月18日,港澳同店銷售已大跌39.1%。
由於轉盈為虧實在震撼,莎莎在業績報告中花了不少篇幅討論公司面對逆境的策略,主要有幾點;第一,是調整產品組合,專注高端價格及獨家品牌產品;第二,致力發展O2O新零售,包括自營渠道及第三方電商零售平台;第三,節約成本,繼續與香港店舖業主爭取減租。集團重申長線對前景保持樂觀,短線亦會盡量保住前線員工飯碗。
這些策略都是正面的,顯示集團充分了解自己的弱點,另外內地業務及電子商務的虧損按年有收窄,這些都算是業績報告中小小的亮點。可是,一間公司要轉型,黃金時刻是公司業績還在高峰時,現在的經營環境實在太差,莎莎的轉型如逆水行舟。
香港零售業劫後重生的可能性
香港自97回歸後,鮮有遇上嚴峻而長期的經濟挑戰,像亞洲金融海嘯、SARS等,都是黑天鵝式、來得快也走得快的衰退。相比起來,像日本、台灣等,都曾面對過長期的經濟衰退,這些危機也導致當地經濟被迫作出結構上的改變。
香港過去十多年的零售業及服務業相當倚賴內地客人,這包括奢侈品、鐘錶珠寶、藥妝店、名牌服飾等;服務業方面包括酒店、位於遊客旺區的餐飲店、保險、私家醫療等。這些行業的繁榮,是基於內地人到港消費的力量,如今看來,未來半年甚至一年內訪港遊客數目難以回復,企業和商戶必須重新調整策略求存。
可預見的,是零售服務當中有國際銷售網絡的強勢品牌,如LVMH集團、Richement集團、歐舒丹 (SEHK:973)、普拉達 (SEHK:1913)等等,將會收縮香港的業務規模,把資源投放到其他內地城市,香港的生意不會歸零,只是將以本地消費為主;保險公司如友邦 (SEHK:1299),亦正在加速擴張在內地分銷網絡。至於中小型的零售商戶和食肆,除了轉為主打本地消費者之外,別無他法;這類商店倒閉的可能性最大。
日本上世紀末經濟泡沫爆破,進入失去的10年甚至20年,情況有點相似。當年零售服務業終極轉型,從高端奢侈消費變為平民消費, 100円店就是這年代的產品。香港生意人向來善於變通,時移世易就自然要「走位執生」,如莎莎這樣的本土品牌,這該是本能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