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上周宣布,將會於明年跟花旗銀行合作,推出綁Google Pay的往來戶口,直接踩過界參與銀行業。回頭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已發,本來預期年底會有銀行開業,但看來進展會延後。金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現時的情況跟半年前已經變晒樣,也越來越多人「爭食」,這些虛擬銀行將會面對怎麼樣的戰場?
金融科技市場的三大勢力
金融科技是全新領域,但由於金融是主軸,傳統銀行及金融機構,理應在主導地位,我們且稱之為第一項勢力。
但由於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及結算系統已太老舊,和現時金融科技可達成的遠景差太遠,所以有了所謂虛擬銀行的概念,基本上仍以傳統銀行模式作骨幹,然後加上科技的應用,最大突破是一切以網絡操作,沒有實體銀行,營運上跟傳統銀行的網銀大致相似,但有龐大空間發展傳統銀行沒有的增值服務。香港金管局在今年3至5月總共批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獲發牌的,有的是傳統銀行和科技企業的結合體,有的是金融服務機構。虛擬銀行,可算為金融科技的第二項勢力。
然而,有第三項勢力在醞釀中,而且最有條件顛覆整個金融系統:就是科技巨頭。
科技巨頭的威力不能小覷
在Google之前,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等早已用不同形式「撈過界」,涉足銀行服務。這並不止單純的支付服務如Google Pay 、Apple Pay等,而是直接取代銀行某些功能,例如借貸、存款等。蘋果有Apple Card,亞馬遜貸款給平台上的商戶,Facebook搞虛擬貨幣,連Uber也有Uber Money,為平台的駕駛提供信用卡、扣款戶口等服務。
這些科技巨頭不但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還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技術,純粹從服務角度考量,絕對可以滿足一般個人銀行服務需要;客戶在一個平台的Ecosystem (生態系統)上,用一個戶口便可輕鬆打理個人的金融財務、生活管理、娛樂、社交、購物等需要,非常方便。但方便背後當然牽涉到個人私隱的疑慮,而金融服務方面更有財務風險的問題,這都是各國監管機構需要認真並迅速處理的重要議題。
這些科網平台不見得是立心要取代銀行或顛覆金融業,他們「百足咁多爪」無非是為了使自己的平台不能被取代,用戶跑不掉。雖然如此,傳統銀行面對如此勁敵,如何使自己的零售銀行業務不被淘汰,成為最大的課題。最好的方法就是“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打不贏就合作吧);像Apple的夥伴是高盛,Google是花旗銀行。
至於虛擬銀行有沒有生存價值,就要看推出後可以提供什麼的增值服務,如果只是傳統銀行的網銀進化版,相信將難以立足。